“双减”之后,报考职业院校还被家长、学生作为兜底选项吗

记者了解到,本市制定实施了多项具体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学历纵向贯通、产教横向融合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本市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由“学科导向”到“行业岗位需求导向”转变,近两年关闭 180 个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点,引导职业院校新增了 41 专业点,覆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

另外,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新进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职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 57%、50%。本市还将“培训 1 万名企业新型学徒”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并逐步向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延伸。

审议中,不少常委会委员指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而对照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产教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的效果、职业教育的质量都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比如推进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

“产教融合需要发挥各方积极性,特别是要引导企业与院校协同发力。” 代表调研发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目前不少企业还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一些企业把校企合作看作额外的负担,因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投入人员、场地、设备、仪器等,增加了经营成本,但得到的回报不多,实习学生能力不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受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企业也难以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偏低。调研发现,因为缺乏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式上,难以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出现同质化现象。一些企业反映,尽管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有 6 - 12 个月不等的专业实践环节,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学习。

“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有代表提出,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存在一些偏见。由于职教高考制度尚未建立,一些家长和学生把报考职业院校仅作为兜底选项,影响了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质量;在升学、招聘、晋升等环节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技术技能人才还不够友好,技能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仍有待提高。

“我们要看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常委会委员建议,尽快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更好把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更好统筹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同时推动校企合作,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积极邀请相关企业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 需的紧缺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深化职业院校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聚焦本市“3+6”重点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立与产业结构相融洽的现代职业 教育学科体系,及时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形成紧密对接产业 链的专业体系,并深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持续提高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