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西游记 第二回》
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
教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说破根源,也就是务本。但是呢,对方没到那个点,时机不到,也是没法说破,只有学生自己打开了自己,光能够透进去,才有说破的可能。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学记》)
菩提老祖对孙悟空的教学,可以说完全是符合《学记》里的教学方式了,悟空在三星洞的七年修学,就是一种兴发,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当其可知”的时候呢,老祖就开始提点他了。
“悟空福至心灵”,这是很自然地,水到渠成,这也不负悟空多年的苦修勤学。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系辞》)
福至心灵,感而遂通之意。这个感而遂通,并不是那么容易通的。在此前,需要有工夫。这里是“极深而研几”的工夫。对于孙悟空而言,是道心开发后的立志,一路的探索,以及到了三星洞后六七年的踏踏实实的、勇猛精进的修学工夫,没有这些,怎么能“通天下之志”,也很难福至心灵。
“切切记了口诀”,切切,这是铭刻到生命里啊,可见孙悟空的珍视。这种珍视,只有真正有所收获后真心实意的珍视,珍惜,珍重。这就是“中心藏之”。
“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悟空有始有终,是有有礼。都很真切,这是我们需要留意的。作者书写的过程中,有意无意总是带上这个“礼”。都说《西游记》是证道的,或者是修佛的,儒好像没怎么谈啊?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是处处在谈礼,处处是儒行。
“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这一番传道,从半夜子时到了天明,该传的也传了,该领悟的也领悟了。这一出来,东方生生之气已经显露出来了。一般学生处于东,有生生之气,老师处西席,以智慧之金气,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先觉觉后觉,助学生“明明德”,所以“西路金光大显明”,正是明明德之象,正是以师之心照亮学生之心的意象。
“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进退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还是旧路,人却是新人了。
“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这是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啊。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孙悟空于菩提老祖处的领悟,激发了他的心志,气血也随兴奋,一夜不睡,也没有困意,那内心的喜悦,激动,真是一种狂喜,“天光了”!何尝不是见到内在光明呢!
“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好事只有自心知,这是没法和人共享的。这个东西也不能和人说,说不清楚,还会给他人带来障碍。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时候看到班里的个别学霸,也不怎么学啊,可能有他暗暗用功之处,“暗暗维持”,有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这个“大”,无相之象,这是没法教的,是学生的自悟,自求而成。最高的教育,永远是自觉的,自主的。《西游记》,我们以教育之学观之,是很有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