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比林黛玉差在哪?从香菱学诗的细节,就知道王夫人选她错了

王夫人不同意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支持薛宝钗做宝二奶奶的意图非常明显。表面看似乎是林黛玉身体不好,命硬“克死”父母、弟弟,克得自己身体也不好的封建迷信,加之黛玉性格敏感不讨喜,家族无人等负面理由。

林黛玉出身四代列侯之家,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是科举探花郎,是天下读书人都为之追求和羡慕的对象。母亲贾敏更是荣国公嫡女,成色十足的公门千金大小姐……

这些足以弥补林黛玉身上的不足。她出身名门,正是被人趋之若鹜的好姻缘对象。

一,她要亲上加亲联姻薛家,借由薛家、王家与贾家的姻亲关系,为贾宝玉日后保驾护航。

二,她个人的眼界和格局,看不到林黛玉对贾家的真正意义。

林黛玉的优点对眼前的贾家没有优势,但对未来的贾家却是价值巨大。

对比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能力和好处,从教授香菱学诗这件小事,体现得一清二楚。

香菱要学诗,就仿佛教养孩子。是遵从她的兴趣,还是让她恪守本分!

(第四十八回)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以薛宝钗的能力,教授香菱没有问题。但宝钗始终认为女儿不应该学诗,女红女德才是本分,其他诗词歌赋都不是正途。

这种话她不止一次对史湘云和林黛玉说过,她不教香菱学诗一点也不意外。

薛宝钗眼中,只能看见“正途”一条路。女儿的正途是女红,女德。男儿的正途是科举仕途。

假如香菱是薛宝钗的子孙,想要学习科举以外的“杂学”,宝钗必然是拒绝的。

就像她与林黛玉说:“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薛宝钗的话看似有道理,实则以偏概全了。难道不读书科举,不能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就不好了?难道做一个治学的文人,还不如“耕种买卖”?

宁可选择当时的“下贱”,也不在子孙的兴趣上因材施教,只以读书科举,辅国治民上下功夫,岂是人人可能,又岂非误入歧途!

其实,古人“读书”并不一定要科举仕途。有些人为明理,有些人为治学,有些则文采斐然成诗人、词人、戏曲作者,做学问者有二程、朱熹,更有王守仁那种立志要做“圣人”的圣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哪里不好!

所以,林黛玉的思想与薛宝钗截然相反。既然香菱喜欢作诗,她认为应该鼓励。什么女儿本分并不重要!作诗也不会影响女儿的本分。

她为香菱学诗制定了严谨、科学的学习方法。什么样的诗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人的诗更好,谁的诗不可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香菱一来对诗感兴趣,二来勤奋努力,很快就学会了作诗。

香菱学诗这件事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贾家儿媳妇”的一次真正预演,她们谁更适合贾家一目了然。也体现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视野和格局的差距。

如果二人都作为贾家儿媳妇,都面对子孙要培养。薛宝钗会教育只会读书科举的禄蠹,只给子孙留下一条路。

林黛玉则会根据子孙能力,因材施教的培养他们爱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取向。这些读书的“兴趣”,会作为种子,一代代影响着贾家后代子孙,让他们也乐于并善于读书。何愁不行成读书气候!还怕没有能够科举仕途出人头地的么?

其实,贾家这样的家庭,有很多路可以走。读书科举做官固然好。做一个文人又何尝不可以光宗耀祖!

贾宝玉虽然读书科举不行,但在文化方面很有成就,做一个诗酒放诞的文人也能够光耀门楣,又复何求!

所以,贾政会对贾宝玉的志向彻底改观,一点也不奇怪!也是林黛玉不劝贾宝玉读书科举的真正原因。

王夫人自己教育不好儿子,就想着给儿子找两个“规劝”的妻妾宝钗和袭人,殊不知人的品性不是劝好的。林黛玉早都懂得这个道理,王夫人并不懂!

林黛玉最大的价值,是有能力培养贾家的“文气”,薛宝钗只会让贾家继续追求“利益”。钗黛的不同,也是宝黛姻缘正确,金玉良姻错误的根本。

王夫人看不出林黛玉的好,也注定教不好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