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遵照现实,不释放自己的欲望,漫漫取经路少了八戒活跃气氛,注定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死亡之路;如果只是一味地死守心学放纵欲望,猪八戒无疑会变得肆无忌惮,更不用说修成正果。
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效果形成的基础,离不开明代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心学思想对当时市民的影响。《西游记》在当时被广大读者接受,离不开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对人欲的寄托。
在作品中,猪八戒的形象最具有世俗性,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虽然是猪身,但他身上的人性也是闪光的,是朴素的充满人欲的一个浪漫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一个人物。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出彩的形象,与此同时,他的助手猪八戒也是不容忽视的。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其他称谓有呆子、木母、木龙等,五行属木。原是天蓬元帅转世,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界,投错胎成了猪身,后来得到菩萨指点,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被封为净坛使者。
在作品中,猪八戒是典型的复杂人物,他不像孙悟空那么正面、鲜明,也不像沙僧性格单一。在猪八戒的思想性格中,显性的缺点与隐性的优点并存,是最贴近真实生活的神话形象。
猪八戒这一形象的诞生,与明代人们向往思想解放的潮流密切相关。
在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下,市民们渴望得到精神的寄托,寻求欲望的解放。作者笔下的猪八戒具备了人的性情,比如贪财、好色,贪吃等缺点,同时也侧面表现出来他的勤恳、憨厚、聪明等优点。
关于八戒贪吃,在第二十四回中,八戒偷听到童子打人参果吃,便怂恿悟空去偷几个尝尝鲜;在第九十六回中,唐僧喝斥八戒:“你这夯货,只知要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在吃饭时,“八戒慌了,拿过添饭来,一口一碗……把那馒头满满笼了两袖,才跟师父起身。”
与此同时,八戒的贪色更是不胜枚举,最突出的一回是在盘丝洞女妖精们洗澡时,八戒色心骤起。在他的缺点中,我认为他的挑拨离间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也就是贬义的“神助攻”,悟空的几次离开都是因为猪八戒的煽风点火,本来唐僧驱逐悟空的心不是很坚定,八戒在旁边神助攻后,唐僧对悟空的恨逐渐增加。
第三十六回中寺院借宿,老僧欺软怕硬,八戒调侃唐僧:“师父老大不济事,你进去时,泪汪汪,嘴上挂的油瓶。师兄怎么如此獐智,教他们磕头来接?”悟空讲月亮晦暗之理,八戒与唐僧挑拨,说再说下去就耽误了睡觉。
如上所述,不仅仅是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很多形象都达到了人性、神性与动物性的统一,猪八戒受欢迎的原因,离不开明代心学的发展。
明代心学,指的是明代中后期王阳明继胡居仁、陈献章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而形成的体系。王阳明认为,只有主体之心才是本体,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
一般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是最能反映阳明心学的,他从野性的猴子到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体现了心学“致良知”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但孙悟空表现的是明代心学的高级层面,猪八戒是低级层面。孙悟空追求的是不受拘束的生活,而豬八戒还停留在对欲望的满足上。例如八戒还放不下对金钱的追逐,放不下对美色的爱慕,抵抗不了美食的诱惑等等。
在大肆宣扬心学时,作者也受到了现实的阻碍。《西游记》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真正想释放的欲望寄托在虚幻的人物身上,但同时又映照现实。例如猪八戒有欲望,但是作为佛家弟子又要禁欲,唐僧就是一个绝对的禁欲主义者;孙悟空想追求自由解放,但又有紧箍咒在限制。
明代心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西游记》中,体现在猪八戒身上的有:如果只是遵照现实,不释放自己的欲望,漫漫取经路少了八戒活跃气氛,注定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死亡之路;如果只是一味地死守心学放纵欲望,猪八戒无疑会变得肆无忌惮,更不用说修成正果。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于猪八戒格外喜欢,也说明作者肯定了心学的价值,肯定人欲。
猪八戒成长过程的描写,塑造的是一个初级的圆形人物,改变了以前侧重扁平人物的描写。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在,都是丰富的,是扁平人物向圆形人物的过渡。
例如在性格方面,他虽然懒惰但对于分内的事他又十分勤恳,他谄媚、左右逢源,有时有很真诚、坚定。例如他虽然说路途艰苦想要分行李散了,但是一次次又留下来了,足以见得他的心还是坚定地,只是发泄心中的愤懑。师徒四人中其他三个人形象,在与猪八戒的对比中,思想性格单一。和孙悟空相比,猪八戒憨厚朴实,悟空灵活聪明,前者左右逢源后者英勇无畏,前者是乖巧的对于统治阶层的顺应者,后者是统治下的叛逆者。
总体来说,猪八戒性格是复杂的,孙悟空以英勇灵活为主,性格的负面较少。沙僧是师徒四人中存在感最低的形象,这也是因为他性格的单一,属于不作为的旁观者。唐僧,以善和坚定的诚心为主,是明代心学影响下最虔诚的信奉者。综合看来,猪八戒的形象更丰满,让人爱不得也恨不得,是一个成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总而言之,猪八戒的形象反映了商品经济影响下,世人难以掩盖或者难以表达的欲望,还侧面影射出市民的弱点,即鲁迅先生所说的劣根性。明代心学的成熟催生着浪漫主义作品的诞生,猪八戒的形象实际上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历经磨难后的猪八戒是不断向好的,这也是心学家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
那么最后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到底有没有实现心学的最高境界呢?我认为没有,如来佛祖解释说净坛使者是个受用的官职,这还是从满足他的个人欲望出发的。佛家宣扬普度众生,由自我实现到社会实现,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西游记》中,唐僧和悟空都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取经磨砺后他们达到了心学的最高境界。
在三个徒弟中,猪八戒也是最受唐僧喜爱的,猪八戒曾说:“师父时常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在很多事情上唐僧都是偏袒猪八戒的,这也得益于八戒灵活的个性,与孙行者刚正不阿的性格形成对比,也意味着叛逆的反叛者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总之,在明中叶心学的影响下,《西游记》以神话的形式写佛教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成功,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理想时要坚定信念,即使自己像猪八戒一样缺点多,也要在苦难中不断提高自我。
心学影响下的猪八戒虽然是放纵的,但也有佛法、唐僧、悟空的束缚,所以没有彻底的自由,也没有绝对放纵的人欲,一切都有所限制,这也是心学发展的阻碍。猪八戒的劣根性虽然没有根除,但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变,他的思想性格的转变也是预示着圆形人物刻画的成功,是美与丑的对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