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路流放,一路治水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他是诗人,是文学家,是政治家,是书法家,是美食家……这众多头衔中,还漏掉了一个沉甸甸的头衔:治水专家。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宋朝,水患频繁,年年成灾,治水是地方父母官的职责之一。

苏辙在《栾城集》中写下《东坡治水》,记述兄长在出任徐州后的治水事迹。

元祐祸之后,苏轼为避政治祸端,自请流放,公元1077年,他在流放路上被调任徐州太守。此时正逢雨季,隔壁澶州一直在下暴雨,多河决堤,水灾严重。但是澶州和徐州相隔数百里,大家都没把这个水灾当回事儿,苏轼却敏锐意识到危机,一到任,他就马上带着人在城中囤积石头、土木、干草,用来加固城墙,填补城墙缝隙,应对水灾。

几个月后,澶州果然崩溃,滔天洪水向徐州而来,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袭击了徐州城,多亏了苏轼提前加固城墙,免于一冲就垮。

但是洪水来袭,城外百姓难逃一劫。苏轼是带着水性好的军民组成水上救援队,划着船出城去搜罗居住在偏僻处的居民,并为山林中受灾更严重的地方送去食物和水,将他们接出来安置,一时获救者无数,大家在苏太守的及时救助下,脱离险境。

城外居民获救,可是城内由于特殊的地里位置,地势较低,水位不停上升,多日不散的洪水浑浊翻滚,城里的富人们觉得这座城保不住了,都收拾了细软准备逃走,一时人心惶惶,哭声不绝。

苏轼劝慰这些人不要制造恐慌,不要逃,他说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

这句承诺重如泰山,大家的心都被稳住了,没有发生恐慌逃难的难控场面。

苏轼便亲自上阵,带着百姓们修筑堤坝,每天滚的一身泥水,完全不知辛苦,驻地军队被他的决心感动,终于出兵抗洪。

军民上万,大家在苏轼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克服了万千困难,以最快的时间修筑了高堤。筑堤其间,苏轼率领全城公私船只全部系揽城下阻挡水流,此举大大减少了洪水对城墙的撞击,给修筑堤坝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其间,苏轼衣不解带,日夜巡视,数次过家门而不入,就住在简易的茅屋中,一直到大堤修筑完成,他成了徐州城内行走的定心丸,看到他,军民士气大增,百姓也有了主心骨。

放佛掐着点儿,这边防水堤刚刚修好,洪水便冲入城门,及时被大堤拦截,避免了一城伤亡。

这一次大水,这一次筑堤,改变了徐州,也载入了史册。

两个多月的抗洪结束,军民城池都平安,苏轼松了一口气,在大堤上建起一座黄楼,黄为土,以土克水,希冀徐州城永保平安。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弟弟苏辙记下了他的这次治水始末。

苏轼在徐州八年,遇到过洪水,也遇到过大旱,治水可以拼学识智慧,对待旱灾他是无能为力的,有一年春天大旱,庄稼眼看都枯死了,苏轼带着全城百姓到城外的石潭去求雨,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居然真的下雨了。他又履行对苍天的承诺,带着百姓到石潭去还愿,谢雨。

一路上,下过雨之后,山下的溪水流淌着,溪水边的兰花草被雨水浇灌,长出了嫩芽。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被雨水冲洗了一遍,特别干净。松树林里杜鹃在叫,一声又一声。路过清泉寺,见溪水正在向西流,他对身边的属下感叹道:“谁说人老了之后就不回再回到少年时光呢,小溪经过下雨,都能向西流,我现在这么开心,也很像小时候呀,所以时光过去了,也不用烦恼,头发白了也不怕。”

回来之后,苏轼把路上遇到的美丽风景填成了一首词: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他在写给子由的诗中描述离开徐州,上任南京的情景:

百姓们拎着自家最好的食物和酒来送他,纷纷说:没有你,我们早就被淹死了。他一边答谢百姓,一边谦虚:大家好好生活,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一千年过去了,徐州人至今感念苏轼的治水与爱民事迹,在百姓的口中,苏轼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永远是百姓口中的苏徐州。

苏轼这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流放路上,元佑党之祸、乌台诗案,让他的人生如漩涡般,没有真正的安定。

但他这一路,无论多么困顿不堪,苏轼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爱民如子的情怀。他到哪里,就好好的对待百姓,好好的吃,好好的写诗,并且一路都在治水,给任地留下一派河清海晏的好光景。

早在杭州任太守的时候,西湖中长满水草,满是淤泥,已经很少有人疏通了。西湖水淤堵泛滥,常常流入居民区,成为了百姓的大患。

苏轼到任杭州后马上命人疏通茅山运河与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接受西湖水,他在西湖造了水闸,控制住水的储蓄量与宣泄,从此西湖水再也不会流入市区扰乱生活。

西湖挖出来的水草淤泥无数,又无处倾倒,再次形成了新的麻烦。苏轼闲来到湖边观测,他发现西湖南北距离几十里,环湖一趟实在是太远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将这些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形成一条新的长堤,此举不但废物利用解决了湖中垃圾,也给西湖增添了一条南北相通的新路。

说干就干,他利用荒年救灾余下的一万钱、余粮一万石做工钱,招募百姓筑堤。大堤筑成后,遍植杨柳,一到春夏,柳枝依依垂拂,绿意温柔,如诗如画,杭州人念苏公善举,将这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既今日著名的苏堤。

出任颍州的时候,苏轼已经五十岁了,他依旧努力治水。天命之年,半生流离,许多激情与梦想都已经平淡,吃过的苦,走过的路,化成了豁达与平和。

苏轼实地考察了水患缘由,拟定治理思路,大力开展农业,大修水利,开流疏导,在他的治理下,颍州水患得到控制,出现了河清海晏的局面。

苏轼在水利上确有许多珍贵的心得,他不仅著有治水理论集《禹之所通水之法》,在他诸多的奏折中,关于治水理论也非常多,并且有效。

苏轼是千古奇才,他的光芒太多,所以互相掩盖。

杭州治水、徐州治水、颍州治水,苏轼这一路流放一路治水皆是功德。他不仅是一个豁达的,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心有大善,始终将百姓放在第一位,他走到哪里,就一心为哪里的百姓谋取福利,只是这一点,就超脱于那些玩弄权术心机的政治家,站在另一个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