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首诗相遇,和一个人相逢

嗨,你也在这里。

有意思的是,陈师道所描述的相遇,和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场景,并不那么相同:

清词丽句前朝曲,使君借与灯前读。读罢已三更,寒窗雨打声。

应怜诗客老,要使情怀好。犹有解歌人,尊前未得听。

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陈师道所读的作品是什么。

其一是陈师道所读的作品大概是诗词歌赋类,其二是奔涌出清词丽句的作者,和陈师道并非同时代的人,而是生活在“前朝”。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陈师道这首《菩萨蛮》的解读。

或者毋宁说,陈师道想要读者留意的,并非他读的是谁的作品,以及,具体是哪一首作品。

他真正希望读者关注的,是他读这作品时的感受。

静享一个人的时光,不,确切地说是静享一个人与一首词作的时光。

有人说寒窗雨打声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室外的实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心境。

甚至是陈师道所读作品给他营造的一种特殊氛围与感受。

因此,其可能为真,也可能不为真。

寒窗雨打声,所表述的无非是陈师道作为一名读者,不知不觉沉入到作品世界。

陈师道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他作为一名读者,在前朝曲的清词丽句中,所体悟到的巨大魅力。

有人认为这里的诗客是指正在阅读作品的陈师道。

作者读到清词丽句,感慨万分,并将焦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自己身上,描述其眼下衰老的实情。

陈师道当然有焦点转移,却并未转移焦点至自身。

他只是将视线从对作品的关注,转移到对创作者的关注。

所以,这里的诗客,不是他自己,而是前述“清词丽句”的创作者。

应怜诗客老,因此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焦点转移,而是一个创作者,对另一个创作者的关注。

是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千册万卷,隔着此月彼年。

遗憾的是,如此惺惺相惜的两个人,竟然未能生于同一个时代。

果然,他们该会如何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又该会如何在彼此闪亮的眸间,望见同样闪亮的自己?

陈师道所读那篇佳作的作者是幸运的。

因为,那位作者终于迎来真正欣赏也真正懂得自己的人。

前朝佳作的创作者犹有解歌人,属于他陈师道的解歌人,又在哪里?

尊前未得听的遗憾,因此不独属于前进创作者,也属于陈师道自己。

陈师道遗憾的是恨不相逢同朝时,和他同时代的人,千人万人。

这千人万人中,可有他的知己,可有真正欣赏并懂得他的人?

也许,陈师道该放宽心胸,专注于手中的笔与墨。

有谁知道,许多年后,他不会与另一个跨越时空的相知者神奇地相遇?

人生,清词丽句创作者的人生,陈师道的人生,还有那隐而未见的阅读者的人生。

谁的人生,不曾全无半点遗憾呢?

得此相遇,纵有遗憾,也应遗而不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