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古装偶像剧《梦华录》热播,豆瓣评分曾一度高达8.8分,也是近年来古装剧的最高分。
摆脱个人出身,靠自己的努力前进是这部剧探讨的重要内核。
“剧中的赵盼儿为对抗‘不公’和歧视,不断奋斗,不屈不挠,她的内心无比强大,而这份强大的内驱力就是她的自爱、自强和无悔。只要相信自己,不卑不亢就不会被他人定义。”
不可否认,刘亦菲贡献了一份接近满分的表演,但《梦华录》中依旧存在一些表情做作和台词僵硬的“硬伤”;女主赵盼儿因“主角光环”,有点过于“无敌”和“万能”。但这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正是因为赵盼儿这样一个“集大成”的女性角色,在试图告诉观众到底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自强、自爱、知命但不认命。
对于《梦华录》这部剧,如今的热议度也是话题不减,每一位观众的评价也各不相同。但不得不说,剧中的服化道以及颇具韵味的镜头感,都被不少人说喜爱和称赞。
这些场景,似乎也让不少人从中看到如此真实的宋朝。
而如果能让你回到宋朝,你可能会舍不得回现代吧!
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有三样——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或是宋人发明创造,或是宋人将其推升至更为精湛的阶段,广泛使用于实际生活。
“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六席,除却韩愈、柳宗元,其余六位均为北宋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你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制,可是从宋朝流行起来的哟!宋以前,多数人一日两餐,早上饱一顿就得捱到下午了,其间饿了垫口点心;宋以后,多数人一日三餐。英国是从1786年才有了“LUNCH(午餐)”的概念。
中餐精华在于煎、炒、烹、炸,这四种烹饪手法全都普及于宋。此外,烧、烤、爆、溜、炖、腌、卤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在北宋,现代意义上的“饭局”出现了,围坐一起的合食制取代分餐制,流行了起来。公筷,也随之诞生了,讲究又文雅。
你现在品尝到的灌汤包、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等美食小吃,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东坡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涮火锅在那会儿叫“拨霞供”,刺身即生鱼片,是传入日本后的称法,在宋代叫“脍”,苏东坡、陆游、欧阳修、梅尧臣等宋朝大文豪都是鱼脍的忠实爱好者。
到了宋朝,川菜脱颖而出。那时叫“川饭”,没有辣椒(辣椒尚未被引进中国)。不过宋人对麻辣的追求不亚于今天的四川人,他们以姜与芥菜营造辣味,以胡椒增添麻感。
宋太宗曾问大臣苏易简:“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说:把姜、蒜、韭菜切碎,捣成泥,兑上水,加胡椒,加盐,混合均匀,是无上的美味。这个苏易简就是四川人。
穿越到汴京街市,你一定不难看见饭店的外卖小哥在街巷穿梭送餐,《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寻见他的身影。饭店伙计若是服务不周,被客人给了“差评”,则会受到店老板叱责,或者被扣工资、炒鱿鱼,“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
直至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汴京成为“不夜城”,灯火通明,笙歌不停。除了昼夜迎客的酒楼茶坊,夜市上还有各色饮食小摊,瓦舍勾栏里上演着文娱节目。
《东京梦华录》里记,朱雀门外街巷,“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潘楼东街巷,“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马行街铺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热闹之处,彻夜不眠啊!
宋人爱茶,也爱花。宋朝流行“簪花”的时尚,即将鲜花戴于发髻或帽冠之上,男女皆然。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交通法规,诞生于宋。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就是说路遇老翁老妪,或者挑着担子的人,先给他们让一让道。
宋朝还出现了关于飙车的“限速”规章。宋法典中明确规定:城内街巷和人多处,不许骑快马驾快车,除非十万火急,否则就要受打板子的刑罚。宋代兴礼让而厚风俗,由此可见。
在宋代,每一首词的词牌都代表一种曲谱,词是用来演唱的。宋词是音乐文学。如今曲谱已经失传,我们能读到的仅留文字。彼时风靡的“流行音乐”,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