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过戏曲《牡丹亭》的人,都不会忘记《惊梦》片段中那温柔缠绵,五彩缤纷的花神亮相。而汤显祖笔下花神的意象,也不是凭空而来。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便对着自然中具有威力和美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崇拜和神化。美丽鲜艳,又多姿多彩的花朵,自然也不例外。
节日中, 花朵有自己的节日,叫做花朝节。也是“百花的生日”的意思。而我们文化中最早的花神原型,则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有《淮南子》道:“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这里的“女夷”就是花神的原型。但是,这个虚无缥缈的“女夷”离我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按照道教神仙的习惯和传统,人们更喜欢将身边具有亲切感的,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封为民间俗神。例如武圣关二爷、门神秦琼和尉迟恭。
早期人们还只认可女性花神,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打破了性别的观念。
等到花神和花朝节的传统延续到了明清的时候,坊间百姓已经渐渐将历史名人和文人墨客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十二花神男花神的独特文化概念——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人屈原,是一月的兰花花神。
他擅长用香草比兴,而兰花是他使用的最多的一种。
他将秋兰与美人作类比,世界的鲜花何其多,而我独与你钟情。
为什么屈原最爱兰花,不仅仅因为兰草是家乡楚国最常见的香草,还是因为兰花在楚国的精神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美德的象征。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时期楚地竹书中,就有一篇专门赞颂兰草的《兰赋》,描写了兰花不畏困境、坚守己志、克己慎行、谦虚恭敬的品格。
而在几千年后的如今,兰花反而成为了屈原高洁德行、政治节操以及独立人格的象征。
他没有一个字提到花,更没有提到梅花,但是梅花那幽幽暗暗,又绵延执着的香气,却是通过“暗香浮动”完全展现了出来。
除了写出一首绝唱的咏梅之外,林逋本人的性格也和梅花有着共鸣之处。
他的性格孤高,喜恬淡,自甘贫困,淡薄名利。和梅花的高洁、坚强的品格相符,都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自古咏桃花的人不少,但是皮日休的《桃花赋》中,却表现了桃花的另一种意趣——幽怨。
“或俯者若想,或闲者如痴,或向者若步,或倚者如疲……”若是最初还是精工细笔,欲说还休,随着笔墨渐浓,悲凉的气氛泼墨一般渲染开来——
“狂风猛雨,一阵红去,又若褒姒,初随戎虏。满地春色,阶前砌侧,又若戚姬,死于鞠域。”
美人之死,最是伤感。可为什么偏偏只有皮日休将浪漫的桃花赋予这样沉郁的感情色彩?
这是因为他生存的时代正值黄巢起义的咸通年间,唐朝原本极盛的统治转向极衰。
而皮日休这个冷静的观察者,敏锐地看到了晚唐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巧妙地用小小桃花来比拟即将风雨飘摇的庞大唐朝政体,也使桃花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北宋百余年的牡丹审美,与朝廷政治建立了紧密的关联,而牡丹更是被北宋视为代表朝廷的祥瑞,是政治盛名,国家繁荣的象征。
牡丹的政治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欧阳修,他曾经几度自称为“洛阳花下客”自称,这让人们将牡丹和洛阳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除了作牡丹诗之外,欧阳修还撰写了一部《洛阳牡丹记》,是我国第一步栽培牡丹的书,而洛阳牡丹的文化身份也因为这一部书而得到了广泛的确认。
若是说,洛阳城的城花是牡丹,那扬州城的芍药一定是天下芍药之冠。
这话是苏东坡说的,还是写进词里面的。
苏东坡与芍药之间的缘分,很有可能是从禅寺中开始的,因为在江南,芍药常用来当做佛前供奉,而苏东坡和禅学又有极深的渊源。
除了夸赞芍药的美好绝代之外,苏东坡有关芍药的诗词也大多与禅机相关:
自浦城贬谪后,江淹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潇洒,每日在山涧溪流游玩咏诗。
一日他白日见到漫山遍野的石榴花,当夜便梦见一个叫做郭璞的神仙赠他一支五彩神笔。
醒来便有了这首石榴颂的问世。
这首《石榴颂》引得万人空巷,江淹也因此声名鹊起,被封为了石榴花神。
能写出荷花的品格和美德的文人,第一当属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写下这一段话,并不仅仅是为了颂咏荷花的品德,更是呼吁将荷花的美德汲取到社会之中,即便是官场黑暗,也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这样即便是艰难,但是也会有自己独有的芬芳和清涟。
杨万里有诗云:“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这一句话,直接点出了紫薇花与其他花种最为不同的区别。
他的诗词自成一家,气质清新自然,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这幽香闻十里的浓度和桂花小小的花体,形成了明洌的对比。
因为桂花开放的时期正值中秋,人们沐浴在桂花的香气中,举杯赏月,更有月圆团聚之美。
因为对于桂花有着传神的描述,洪适被封为了九月桂花的花神。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是陆游的好友。
在范成大进学为官的一生中,芙蓉总是伴他左右。不管是故乡的苏州石湖,还是任职的成都府,都有木芙蓉的花影。
他题咏芙蓉的诗词甚多,题材也是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这首《次韵邹德章监簿官舍芙蓉芭蕉》,用芙蓉遮墙带出了成都女儿喜欢时尚妆容的生活一面。
在晚年的苏州故里,喜爱芙蓉的范大成依照地势,建筑亭台小榭,种遍芙蓉。
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知道诱发了多少人心中的隐者梦,让人心向往之。
陶渊明对菊花的热爱,是专一的。他咏菊、采菊,还饮菊、食菊。
除了那句采菊东篱下之外,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变幻的,是冷秀的——
周敦颐评菊花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这句话,更是显明,在世人的文化潜意识中,早已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菊花的高风亮节合二为一。
一首《水仙花赋》,他前前后后几十年——从《水仙赋》到《水仙花前赋》,五年后又做了《后水仙花赋》。
这三首水仙花赋,加起来几千句,写尽了水仙花的可爱纯洁。
是以,世人将高似孙封为水仙花神,纪念他对水仙的热爱和执着。
这十二位男性花神,大多是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一生中,或是将花朵的美好与自己的作品联系在了一起,更甚者将花朵所代表的美德,融入到了自己的全部生活之中。
花神文化的经久不衰,是因为我们对于自然和花朵的热爱,也是源于我们对古代有品德的文人墨客的追思和学习。
高雅《花朝节及十二花神的传说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