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里阳春白雪、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名校文学院所,这两年却一下子成了新媒体时代“圈粉”无数的流量担当。因为叶嘉莹,因为“诗教中国”,南开大学文学院“破圈”了。其在抖音等平台播撒的诗教的种子,在越来越多的网友心里开出花来。
在唤醒、滋养了一颗又一颗“小伙伴”们的诗心之后,6月22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抖音、中华书局和字节跳动公益再次牵手,联合发起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正式上线。该项目计划在未来1年内,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讲解、诵读313首经典唐诗,完成这项国民阅读经典的短视频化。项目还将结合直播讲座、互动挑战赛等形式,带动更多网友走进唐诗。
在南开,古典诗歌的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当唐诗“撞上”短视频,又会迸发怎样的火花?
打开抖音,搜“叶嘉莹”“诗教中国”“抖音唐诗三百首”,您会看到很多诗歌短视频“爆品”,会被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阅读点赞震撼,更会被留言区里发自内心的感动而打动。
“南开大学,一定是‘书生意气最浓厚’的地方。”很多网友由衷地感叹。
对于“95后”“00后”这样的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很多人坦言真正走进古诗殿堂,始于叶嘉莹先生的引导。“您的吟诵让我们穿越时间长河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去感受诗歌的魅力。”网友“豆豆”的留言引来上千个认同。
这一届网友最喜欢刨根问底。有小伙伴忍不住寻找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往事,得知1979年,她是受李霁野先生的邀请,来南开大学上课的。当时,南开中文系安排她讲授南北朝的诗,那时高校经费有限,她讲课费分文不收。据记载,初回南开授课的她受到学子们的热情追捧,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很多校外的学生也慕名旁听,教室门口人头涌动……
还有小伙伴分享叶先生长文《我与荷花及南开的因缘》,集齐她写的南开马蹄湖荷花诗作,交流她每一首诗词的意境,比如那首《浣溪沙》:
“对不起,读了N遍,我哭了”,这一届的网友与年近百岁的古诗词大家心灵相通。
传灯中国古典文化近八十载,设帐南开逾四十年,叶嘉莹成了很多网友心中的诗歌女神和偶像。他们感动于她的人格高洁,更被她“解码”古诗词的方式深深吸引。
叶嘉莹有一段42秒的小视频,解说她对辛弃疾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她说“我以为辛弃疾不是在等一个美女,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其实就是看到满眼繁华、却满心悲苦的辛弃疾本人……”这段视频得到了6.6万的赞。后面的留言互动近3000条:这理解靠谱,格局立马就大了;因为经常在大都市,感觉就是自己;救命我已经听了一下午;每个人心中都是一首诗,酸甜苦辣;您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
这种独特的诗教模式,被南大文学院称之为“兴发感动”。叶嘉莹的学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解释,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叶嘉莹先生倡导今人诵读的时候,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需要体会诗人的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一直特别尊崇叶先生的这种治学路径,尊重她服务社会的初心。”
张静跟随叶先生学习多年,她以“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描述她眼里的叶先生。她说,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力量虽微不足道,如飞雪般刹那即逝,但它却好似人生的指路明灯。
在叶嘉莹的带领下,南开大学文学院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华诗教”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事实上,“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南大文学院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自2019年起,南开大学连续四年承办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的“‘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累计已有数十万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校大学生、留学生参赛。
在抖音上,由南开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运营的“诗教中国”抖音号,吸引启发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参与诗词讲解,累计获赞124万以上。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爱上了古诗。之所以说是“重新”,是不少人在听学者专家解读时“大惊失色”“豁然开朗”,直呼自己“之前读了个寂寞”“原来咋没想到呢?”“这不正是我现在的心情吗”。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两年受世纪疫情影响,又赶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导致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少人陷入了生存的焦虑,对未来充满迷茫,于是不约而同走向历史深处,重读经典,在古典诗歌中寻找精神寄托,安放浮躁的尘心,汲取前行的动力。
“很多专家学者认同将中国的古典诗词喻为中华文明的‘芯片’,通过这个芯片,可以积累、传导、开启人们优雅生存的智慧。”南开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解释。
有心人发现,当下很多热点话题,古诗里早有开解的密钥。比如,如何看待“躺平”?如何应对浮躁?网友从王安石的一首小诗里找答案: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在叶嘉莹等专家的指点下,他们似乎“恍然大悟”:所以,每一个人就如同花木一样,都有自己的花期,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就不会再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了。
从诗词短视频留言区,您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并非为了应付考试(因为教材里增加了诗词的篇目)才来读诗,也不是简单地满足于能背会写,而是入脑入心地去体悟古诗之美。
叶嘉莹有一段获赞8.3万的短视频,讲她对李商隐那句“嫦娥应悔吃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理解,说长大经历了很多之后,再默诵时,“我忽然极为这首诗中所含蕴的一份诗人的悲哀寂寞的心情所感动,蓦然间,我觉得我懂其寂寞心。”后面的留言区,除了对叶先生真诚的祝福,还有网友内心的共鸣: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看着看着哭了;我以为我懂了,当您说完我却哭的像个泪人……
张静说:“很多人的心灵需要诗歌去唤醒。”她认为,这也正是眼下正在推送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意义: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唐诗,更重要的也是关注一种讲诗的方式,那就是“接地气”。她说,诗歌绝不是束之高阁、躲在象牙塔里的古董──如果像古董一样被供起来,仅供少数的专家学者去把玩,只会越玩越高深,也就跟普通百姓脱离了干系,那样肯定不利于古典文化的传承。诗歌本来就是发源于民间的,也应该在民间推广,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其生命力才能永不衰竭。“叶先生也是希望通过活动,把诗词中 ‘兴发感动’的力量传递下去,能够接引更多的人来领略诗词中的美好。”
“如果古代就有抖音,我相信,李白会是第一个把诗词发在抖音上的人。”去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在抖音直播时说。
他自问自答,在古代,诗人为什么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而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形式追求凝练、简洁,也便于大家理解和传播。
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唐诗为代表的古典诗词在平台一直很受欢迎,除了分享关于诗词的解读理解,许多用户还会在记录美景、日常时主动选择经典诗句作为文案、背景,“唐诗”“唐诗宋词”等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超过10亿,诗仙李白的相关内容更是在抖音播放超过65亿次。今年春天,抖音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发起的“春天读唐诗”活动,鼓励用户发布读诗、讲诗内容,用唐诗记录春天。相关内容播放量也超过了1.5亿。
提及此次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说,“以往中华书局出版的各版本《唐诗三百首》均为纸质书,优点是翻阅方便,《唐诗三百首》绝大多数诗歌都是短篇,很适合茶余饭后随拿随翻。其缺点是缺少音频、视频等立体化呈现,不方便读者跟读。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的推出,能够有效补足这一领域的空白,有利于唐诗的普及,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一两分钟了解一首诗。”
知识类项目永远是“内容为王”。此次项目录制,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领衔,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张静、李广欣等多位教授学者都将参与。此外,著名作家纪连海,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北师大教授康震、马东瑶等也有精彩呈现。相关短视频已在抖音平台陆续更新。
对于这次平台、学界和出版社的互动共创,抖音方面表示,更希望激发广大网友的参与和分享,共同助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相关短视频将同步在抖音青少年模式和益童成长平台,并免费提供给线下公益站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