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爆火的背后,是宋代文人生活的风雅之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最近热播的“现象级”国产剧,当属刘亦菲、陈晓主演的古装剧《梦华录》。这部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北宋东京城的电视剧,改编自经典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虽然由于女主人设过于“清白”引起不少争议,但剧中展现宋代文人生活的吟诗、赏乐、饮茶等风雅之乐,以及精致还原的宋代服饰,都让悠久的宋文化以更轻松的方式走入了现代人的视野。

《梦华录》中三位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拥有各自的一技之长:赵盼儿善茶艺、宋印章是琵琶名手、孙三娘做的果子玲珑可人。在百姓安居乐业、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音律、茶饮与小食的艺趣,不仅展示了文人生活的闲适雅趣,更体现出华夏文化如何在赵宋之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宋代文人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统治阶级的推广有关。宋代的几位皇帝对于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统治者的这一爱好,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宋代音乐的发展。

从宫廷到民间,多元化的音乐种类日益涌现。其中,宫廷音乐在宋代朝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宫廷音乐下的机构类别也有很多种,有教坊、大乐署、教乐所、云韶部等。电视剧《梦华录》中,琵琶名手宋印章所在的教坊司,就属于“吃皇粮”的机构。

宫廷音乐出现的场合之一,就是宫廷宴会。宋仁宗时期,“闻喜宴”开始出现,亦称“赐贡士宴”。这种宴会是中榜进士和举人参与的第一场正规的官方运营活动。所谓“闻喜”,宴会上自然少不了歌曲助兴,所奏歌曲如《宾兴贤能》《正安之乐》等,都带有鞭策文人以及鼓励文人报效大宋的寓意。在闻喜宴上,君王还会恩赐诗歌给新科进士以示对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士子们对能得到御赐诗歌也感到无上光荣。

有演奏,就要有乐器。宋人使用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如笙、笛、箫,有弹拨乐器如琴、琵琶、筝、箤篌,有打击乐器如鼓、牙板、方响,更有管弦与打击乐器的合奉。不同的乐器声音与营造的意境,往往表达了文人雅士聆听的心理感受:

吹奏乐器中的笛意境悠远飘逸,引发离人情怀;箫,其声圆润呜咽,音色较笛更为动人。弹拨乐器中的琵琶指法多变,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情绪,《梦华录》中出现的琵琶名曲《凉州》起源于唐朝,北宋时的《乐府诗集》对此曲的记述中更是提到两次琵琶改编,足见琵琶弹《凉州》的盛行:

“《梁州曲》,本在正宫调中……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

宋代文士阶层对乐器的钻研颇深,歌词成就更胜一筹。在文人宴饮中,除了聆听乐伎们演奏的音乐,偶尔,有些文人也会依照歌曲的腔调现场另作一首歌词,并交给歌女去唱,以增添宴会上的雅趣。

文人们伴着乐曲所唱之词,即为宋词。宋词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气质,也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文人士大夫是创作宋词的主体。在参与创作宋词的文人中,不仅有“胸怀壮志、悲壮慷慨”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陆游,也有“清婉优美、如诗如画”的婉约派词人柳永、秦观、李清照。在电视剧《梦华录》中,有一位擅长写词、并与歌伎最为交好的“柳九官人”,他所影射的,正是历史中与歌伎交好、擅长写词、人称“白衣卿相”的柳永。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天资聪颖。他的一生“成也在词,败也在词”。他因填写《鹤冲天》一词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皇帝剥夺了科举的资格,又因善于为歌伎写词而被广为传唱,时有谚云:“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词不仅在民间传唱,在宫廷的交际宴会中也经常出现。北宋文学家张耒在《明道杂志》中写道:“韩少诗持国,每酒后好讴柳三变一曲”,说明柳永词已经在歌妓间流传之后传入了富户宴席、甚至宫廷御宴之中。上至皇帝文臣,下至市井平民,都颇爱品鉴“柳词”。

点茶、斗茶、茶百戏,这些出现在《梦华录》中的宋代茶文化技艺,展现了当时上至宗室、文人,下至坊间百姓,无不对茶的热爱。

点茶属于混合茶饮的一种方式,即将茶叶与其他多种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后,或冲泡或煎煮而成。在“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的《撵茶图》中,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儿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可见点茶在南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生活的一部分。

斗茶始于唐朝推行的贡茶制度。当时,只有全国最好的茶才能成为贡品呈给皇室,因此,很多茶商需要经过竞争分出茶叶优劣,最优品方被选为贡茶,这一竞争过程便被称为斗茶。入宋后,斗茶之风更盛,文人之间也经常组织斗茶活动,过程就像论茶的“知识竞赛”。例如宋代唐庚在《斗茶记》中记载:“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唐庚是受贬黜的人,但还不忘参加斗茶,足见宋代文人对斗茶的重视。

斗茶的过程总共分三步,一看咬盏,即茶汤表面那层细密的白色泡沫。“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沫脖,汤之华也”。泡沫层薄即为沫,泡沫层厚即为脖。

二看汤花,汤花泛起,汤花匀细,紧咬盏沿为佳。如果茶汤的冲泡与击拂的力度得当,它的茶沫就会保持得久,如果不当,那么茶沫消散后与水面就会出现水痕。如果水痕出现的早,肯定会落了下风,水痕必须得是越晚出现越好。

斗茶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第三步:茶百戏。《梦华录》中,赵盼儿斗茶情节中的重头戏同样落在了“茶百戏”上。茶百戏又称“分茶”,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手艺,其手法类似于现代的咖啡拉花技艺。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到了宋朝发展到顶峰,宋朝的许多文人都热衷于此,例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在《满庭芳》中亦有云:“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观看制作茶百戏的人用清水使汤纹水脉(即茶汤悬浮液)幻变出图案的过程,犹如看人在水上做画,所以古人又将茶百戏称为水丹青。清水幻变是茶百戏独特的文化基因,利用茶汤流动、灵动、变幻的特征,与中国画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相得益彰。

在宋代,果子既包括水果,也包括干果蜜饯、甜食糕饼等。其中,水果一般出现在宋代文人举办的“雅集”上。“雅集”是古代文人进行文化切磋与创作的休闲式聚会,从魏晋时期开始发展,到了宋代蔚然成风,苏轼参与的“西园雅集”就是当时有名的文化活动。

很多描绘雅集的宋朝图画展示了当时饮食、娱乐与文化创作的生动场景。在宋徽宗赵佶与宫廷画家共同绘制的《文会图》中,描绘了文人学者以文会友、饮酒赋诗的场景。仔细观察画中的桌子,上面除了茶具,还摆满了桃子、苹果等水果,用以招待赴宴的文人雅士。

悉心制作水果蜜饯,也是宋代文人的一大闲趣。南宋文人、美食家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记录了制作蜜饯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用雨水洗刷、去虫等详细作法,“用水一碗浸之,良久,其虫皆出,乃可食之。”创作了两万多首诗的南宋诗人杨诚斋也曾在文章中提到“樱桃煎”的做法:“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蜜耳。”可见文人们在蜜饯制作上耗费的心思。

甜食糕饼类的果子依赖于宋朝社会经济的繁盛以及制糖工艺的发展,成为了皇家帝王、文人墨客,以及民间百姓们的饮食佳品。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人常吃的果子有樱桃煎、旋炒银杏、西川乳糖、召白藕、芭蕉干、人面子等40余种,还有各种样式的果子罐子、小腊茶,每份果子最多15文钱,相当于现在的3到5元人民币。

宋代果子不仅种类丰富,装饰摆盘也十分精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如何装饰果子的“插食”和“插盘”,即在食物上插上鲜花等物用作装饰,使果子这种小食也展示出一种审美的品味。

在电视剧《梦华录》中,孙三娘做的果子也展现了花朵的姿态,搭配上从古代诗词中生成“春水生”、“桃夭”、“笑春风”等名字,别致文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书中各章节以人为暗线,串起生活中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的日常这条明线,既有客观具象的历史场景与器物,又不乏主观的人参与历史、影响历史,乃至书写历朝历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古代普通人的人生印迹与际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轻松明快的解读与妙趣横生的故事相得益彰,是一部带有浓厚的古代市井烟火气的历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