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是名人,你们还会有亲厚的感情吗?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是名人,你们应该如何相处?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是名人,你们把他当名人还是亲人?这三个问题很有意思,当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周遭的人和事也会随之变化。这些变化有好有坏,有得有失。
如果站在名人的角度看,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周遭人的态度。比如杜甫,他写过一首《月夜忆舍弟》,表明他是个重视骨肉亲情的人,他和兄弟之间手足情深。
有人会反问一句,杜甫在世的时候算名人吗?为什么不算,举两个例子。李白名气很大吧,他们曾经结伴游玩。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去了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帮他安定下来。倘若他没有过人之处,无法结识这么优秀的朋友。当然如果非要按官场地位衡量杜甫是否有名气,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带着家人搬到了秦州。他的几个弟弟下落不明,只知道几个弟弟可能在河南、山东一带。当时叛军驻扎那里,杜甫很担心弟弟们的安危。相隔千里,音讯全无。杜甫生活稳定后,他格外想念他的亲人。
戌楼是军营中的瞭望楼,戌鼓是戌楼上的鼓声。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阻断了人们出行。边塞的秋天,有一只落单的大雁发出哀鸣。杜甫就像这只孤雁,没有亲人在身边。从这一晚开始,就进入白露节气,天气转寒。杳无音信的亲人们,过得还好吗。总觉得月亮是家乡的明亮,家乡什么都好,是因为有亲人定居。
在战乱中,杜甫和亲人之间失去联系。他们是否无家可归,他们是否正在经历生死危机。杜甫也写过几封信,寄往洛阳,询问亲人是否平安。遗憾的是,战乱不断,战火连绵,家书无法送达。唉,这该怎么办?真希望战争早点结束,亲人没有受到伤害。
读这首诗,很容易联想到《望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时还能收到家书。没想到战乱持续这么久,没想到战乱波及的范围这么广,更没有想到彻底和亲人断了联系。杜甫痛恨战争,担心战乱中亲人。
读完这首诗就会知道,哪怕杜甫的名气再大,他和几个弟弟交往时,他就是大哥。他重视亲情,名气这种虚幻的东西,无法影响他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