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 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1. D “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2. 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整首词对句子加以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词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词的主旨鉴赏。
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雨中再赋海山楼》是南宋著名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诗把人们引进一个忧伤国事的悲怆的气氛之中,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抗金爱国的情怀。
陈与义写《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之前, 写有《登海山楼》诗,但《雨中再赎海山楼诗》却是另一种格调, 借景道情, 优伤国难, 抒怀明志, 劈头就是“百尺阑头横海立, 一生襟抱与山开” , 我们好像看见一位优国的猛士, 站在海山楼上, 面对茫茫大海, 拍遍栏干, 横眉挺立, 国家的安危, 民族的危难, 都一一充满了与山一样开阔的襟抱。
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进一个忧伤国事的悲枪的气氛之中。接着诗人写道. “ 岸边天影随潮入, 楼上春容带雨来。” 这是写景, 写了天影、海潮、雨中的楼台, 但景语含情, 赋予非常浓烈的感情色彩。海潮拍岸, 天际风云随着海潮涌向楼台,楼台春雨, 犹如点点泪痕, 容颇变色。这既点出了雨中赋诗的特定情景, 又象征着国亡家破的悲痛和哀恨。汴京陷落, 康王赵构在杭州即帝位, 建立南宋政权。但赵构根本就不打算把金兵驭逐出国土, 而是偏安江左,任用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 实行妥协投降政策。“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这是诗人对时局发出的忧伤和哀恨之音。尽管慷慨赋诗, 徘徊舒怀, 但哀者自哀, 恨者自恨, 哀恨不仅不能消除, 反而更增添哀愁。这两句诗, 既有忧国的哀愁, 而又有报国无门的愤旅, 哀怨情深, 矛头指向了投降派, 指向了南宋最高统治者, 强点的故国之思, 爱国之情, 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的结语是积仇组恨的点睛之笔。“ 灭胡猛士今安有, 非复当年单父台” ,这两句是从杜甫的《昔游》诗句中演化而来的。杜甫的原诗云. “ 昔者与高、李, 晚登单父台, ” “ 猛士思灭胡, 将帅望三台。” 安史之乱后, 杜甫于大历元年移家夔州, 从此困居山城, 几乎与人世隔绝。这时期杜甫写了不少忆念前尘影事的叙事诗, 《昔游》是其中的一首。诗中回忆他在安史之乱前, 曾与李白、高适有梁作之游, 也想起了当年安禄山由于讨伐契丹有功而向朝廷要挟高官厚禄之事。陈与义在这里借用杜诗典故, 而反用其意, 哀叹金人长驱直进, 中原国土, 横遭践踏, 诗人感慨地发问灭胡的猛士哪里去了( 这实质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求和的投降政策的有力鞭挞, 而在“灭胡猛士今安有” 的慨叹之中, 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抗金爱国的情怀。爱国家, 爱民族, 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我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传统, 自诗经、屈赋以来, 历史悠久, 历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