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让本栏目编辑为其找几首描写新婚新娘新郎婚礼的经典诗词。
这还用找吗,本编辑早在大约十几年前的2006年前后,就读过诗人李者也的《婚嫁姻婣:唯美婚礼必读诗意指南》诗集里读过几首专门描写新婚新娘新郎婚礼的经典诗词。
这些诗,问世二十多年来,据说都被全国无数新人结婚的婚礼引用过无数次了。
缘似佳酿贵其陈,情如花开在其新。
婚者,合二姓之好也,订之媒与姻。
婚者,上以承祖裔也,续之古与今。
婚者,下以继后世也,传之子与孙。
交杯之酒虽则浅,其爱却似沧海深。
融融兮,但若心阁暖,四时皆为春。
婚,最早见于甲骨文。古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是远古抢婚的遗风。
婚的繁体字形有个偏旁“攴”,是“手持器械形”,准确地反映了抢婚的要素。
古代,男方叫上亲朋好友,趁着黄昏,把女方抢过来。后来陋习废除,但是时间保留了下来。
黄昏是昼夜交替的时候,男子属阳,女子属阴,黄昏是阴阳相合之刻,黄昏也就成为了古人举办婚礼的最佳时刻。
“结婚”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昭公七年》的注解“时鲁方结婚于吴。”
但古代最常用的并非“结婚”一词,而是“成亲”一词。“成亲”,就是原本不是亲人的一对新郎新娘,从此“成为亲人”。
《礼记·哀公问》,哀公问孔子:“敢问何谓成亲?” 这是“成亲”一词的最早记载。
现在人们调侃的“有情人终成亲人”,实际上是对的。古代把结婚称为“成亲”,就是证明。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然使用“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才从法律上改称“结婚”。
今夕何夕恰良辰,迎而娶之拜于堂。
白马驾车载之来,何计道路阻且长。
伊之貌,沉鱼停其游,落雁止其翔。
伊之德,九辰淡其光,三星失其芒。
若言美人如美玉,嫁妇是其琳之琅。
在“新娘”一词出现之前,中国长期用“新妇”一词指代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
早在《战国策·卫策》中就有“卫人迎新妇”的记载。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也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诗句。
隋唐以前,称儿子的“新妇”为“子妇”。因古代的“息”字与“子”字相通,所以,隋唐之后,“子妇”演变成“息妇”。
到了五代十国或宋朝初期,在“息”字加上一个“女”偏旁,新造了一个“媳”字。
于是,“息妇”又演变为“媳妇”。新结婚的“媳妇”则称为“新媳妇”。
“娘”,古代对女子的一种普遍称谓。年长的称老娘、大娘、婶娘等;年轻的称姑娘、娘子等。而刚结婚的女人自然就是“新娘”。
婚之围城殿之堂,女为其阁男为墙。
“新郎”一词,最早来源于唐朝顾非熊的诗:“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
最初的“新郎”并不是指新婚男子,而是指刚刚考试登科的才子。
新婚男子的最早称呼是“良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有种说法,认为在“良人”的“良”字旁加个“阝”偏旁,就成了新郎的“郎”;在“良”字旁加个“女”偏旁,就成了新娘的“娘”。
皇宫有廊,在廊下,有侍卫拿着戟在值班。因此,郎最早的意思就是拿着兵器值班的侍卫。
唐朝,考中进士的人便具备了做官资格,可任校书郎、秘书郎等官职,因此,人们便称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古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男子新婚堪比“金榜题名”,有“小登科”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