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号上不止一次看到过版本不同,主题大体一致的小视频,穿着寒酸的大老板去见昔日的同学,被鄙视羞辱,遭受多重伤害,最后剧情反转,大老板凭真实身份让那些势利小人为他们的浅薄与无知买单。
静下心来思考,若真正的一贫如洗又该如何面对呢?挺直不屈的脊梁,昂起高昂的头颅扬长而去么?背后留下的依然是他们鄙视的眼神与嘲笑的声音。冷静地想想,面对这红尘俗世我们无力去改变,所做得只能是让自己优秀起来,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战国苏秦游说秦王,学说不被采纳,“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发奋苦读,锥刺其股,血流至足。苦读一年后,游说赵王,大受赏识,授予相位,赏赐亦丰厚。后又南下游说楚王,将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日: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成就地位的变化让至亲之人的情感态度有了天壤之别,更遑论亲朋故交、四邻八家了。苏秦的经历或许不带有普遍性,我也认可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不因孩子的成就而减损,可是一贫如洗,一事无成相对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又怎么强求别人给予相同的眼光和态度呢!
清嘉庆年间一年的冬天,有一个乞丐在寒冬腊月里冻死了。人们在他身上发现了写有一首诗的字条,内容如下: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稍有文化底蕴的人都能品味出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此后,曾有人四处打听这名乞丐的真实身份,却一无所获。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县令耳朵里,他读完这首诗后,默默地派人好好安葬了乞丐,并为他立碑“永嘉诗丐之墓”。这首诗要表达的内容令无数文人惭愧不已。诗的前两句感叹自己的身世如水上鸥一般飘零,每天他都拄着拐杖四处行走。诗歌五、六两句是全诗最有豪情的部分。这是一组极好的对仗,用“一肩”对“两脚”,这尘世界想来是容不下诗人了,他的愁不只是愁自己,而是一种关乎古今的大愁。只是临终前他到底在思考些什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最后两句则抒写的是诗人的志气:不食嗟来之食,不理黄犬之吠。我并不怀疑乞丐具备的丰厚才学和精神高度,我要说的是无论环境形势有多么的不利与险恶,凭自身的条件一定能有路可以走向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终惨死街头。若能换一个思路,让自己走向体面于荣光,这样自己的气节与坚守会显得更有价值。给那些排挤打压摧残自己的人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回击!
北大屠夫陆步轩在经历了生活的多重起伏波折后,34岁时他拿起了杀猪刀,开始了杀猪卖肉生涯。一篇《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报道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陆步轩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焦点人物。一个头顶北大才子头衔却干着毫无技术含量的剁肉剔骨的营生,还是引起了广泛的非议与讨论。陆步轩回北大演讲时,他曾经几度哽咽,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此话一出,哗然一片。北大校长许智宏笑着说:“北大可以出政治家、科学家、卖猪肉的,都是一样的”。对于许智宏这句话,陆步轩只是黯然一笑。这一笑不知饱含了多少辛酸?如今的陆步轩的身价频频攀升,争执的声音早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夸奖和崇拜。并非是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接受与认可,而是他卖猪肉也卖出了北大水准,他与志同道合的校友推出的品牌土猪肉营销十几亿的额度,让人们再无非议,多了一份认可与仰视。
世事复杂,红尘纷扰,我们个人无力扭转,所做的只能是让自己优秀起来。从而拥有不同的境界,享有别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