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分)

10、C 句子的翻译是: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颖州地区成为灾害。

“并且”在古文中一般不连用;句中“并”是动词,“并流”之意,是动词,作前一句的谓语,与“且”分属两个短语,中间断开,排除A、D两项。“至颖”为动宾关系,“颍”为地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11、A “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

12、C“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误,巡视考场的是宦官,而非苏轼。

13、(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见识都很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当前的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他说得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逸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苏轼资政殿学士,任用他的孙子苏符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