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本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所以将“河”复补。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本诗的诗题来自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交往。1982年,余光中在给流沙河的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
四年后,余光中写的《蟋蟀吟》中两行:“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信上的那句话触动灵感,流沙河写了这首诗作答,发表在香港的《文汇报》副刊上。
蟋蟀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又叫促织或蛐蛐儿,因其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诗歌中的蟋蟀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昆虫。
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政治等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
《就是那一只蟋蟀》是一篇意象数量众多、内蕴深刻、组合高妙的佳作。
从古到今,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情感。
此外后几个诗段中,驿道、烽台、天井、战场、月饼、桂花、石榴果、残荷、雁南飞、草垛、台北巷子、四川乡村、露珠、萤火、鹧鸪等等,都是这样的兴象,它们构成了该诗最基础层的意象单元。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2、3、4、5诗段中的众多兴象分别组成四大兴象群,也就是四大境象。
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广阔的河山、伟大的母爱以及隔不断的统一情。
尤其是第3幅意境,是非常优美感人的,诗人以两位诗人共同回忆的方式,截取一个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诸如吃月饼、观残荷、堆草垛等
借以表现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说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伟大深厚的母爱,则是共同的。
这个整体的旋律或磁场比单个的意象更为重要,一个意象也只能在整体的“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所以,高明的艺术家是非常重视意象的组合关系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组合艺术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