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诗歌鉴赏:己亥年立秋

1958年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开始批判陈寅恪,其教书生涯戛然而止。1959年3月15日下午,广州京剧团的傅祥麟、李文秀、新谷莺、孙艳琴、胡芝风、何英华等六位演员登门看望陈寅恪;中宣部副部长周杨来访,遭到痛斥。

1958年章士钊第二次奉命赴香港传信,会商两岸统一问题。1958年初大跃进首先从农业开始;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工业计划问题,特别是钢铁问题,会后全党全民齐动员,一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高潮迅速在全国掀起;9月全国有五千万人参加大炼钢铁,建成小高炉、土高炉六十万座;10月以后形成村村点火,家家冒烟之势;到年底宣布全国钢铁生产达到1,108万吨。

“褦襶谁家可小休”句中“褦襶”有多种释义,此处指夏天遮阳的凉帽。全句直译为哪家的凉帽可以稍得休息。此句暗喻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中人人参加劳动,且劳动时间很长的场景。

“玉簪前夕报新秋”句中“玉簪”指“玉簪花”,又名白萼、白鹤仙,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花期7~9月。全句直译为玉簪花在前面报告新一年的秋天(来临)。此句没有暗喻,就是对节令的纯粹描写。

“人间佳节销魂过”句没有用典,直译为人世间美好的节日在悲伤愁苦中度过。此句表达作者面对节令的情绪,隐含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的看法。

“楼外明河照梦流”句中“明河”指天河、银河。全句直译为楼房外的银河照样在梦中流淌。此句借景指明当时的节令为七夕,有唐代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韵。

“丹药黄金徒扰扰”句中“丹药”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以矿物质为主的合成药物,“丹药黄金”推测就是将黄金液添加进丹药的配方,炼制出更高品质的圣灵丹。全句直译为吃了灵丹,也是白白地烦乱。此句与下句化用唐代李商隐《嫦娥》中“嫦娥应悔偷灵药”而来,“丹药黄金”暗喻推测是指1958年9月全国建成小高炉、土高炉六十万座。

“青天碧海自悠悠”句化用唐代李商隐《嫦娥》中“碧海青天夜夜心”而来,“悠悠”有两种“思念貌、忧思貌”和 “闲适貌”不同的释义,自然直译时一种与李商隐的诗意一样,指在碧海青天中清冷寂寥,另外一种则是碧海青天中闲适自在。

“年时总噪填桥鹊”句中“鹊桥”又名乌鹊桥,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各地的喜鹊飞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牛郎和织女便在鹊桥上相会。全句直译为每年喜鹊总是大声叫嚷着飞来搭成一座桥。暗喻推测是指1958年9月以后形成村村点火,家家冒烟之势。

“一水终留万古愁”句没有用典,直译为银河里的水流终究留下万代的愁怨。此句隐喻作者对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的担忧。

全诗是作者在立秋和七夕的1959年,借“嫦娥奔月”和“鹊桥相会”两个神话传说故事,对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进行思索,描写的场面选取夏天的凉帽,以及小高炉、土高炉如炼丹的熔炉,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势头如飞来搭桥的喜鹊,最终浪费巨大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其结果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此诗另外有一种解释为隐喻1958年章士钊第二次奉命赴香港与TW方面连络,会商两岸统一问题,以及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的“金门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称为“八二三炮战”),但具体史料与诗意严重不符合,有些牵强。存留于此,供爱好者参考。

附诗:听演桂剧改编桃花扇剧中香君沉江而死与孔氏原本异亦与京剧改本不同也

(1959年。此诗以南明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简述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的剧情,表明自己对桂剧改编《桃花扇》中李香君沉江而死的独到见解,讽刺其歪曲历史,一味迎合少数人物的口味,在当时“反右派斗争”尚未彻底结束的情况下,作者真有“晚岁为诗欠砍头”的胆量与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