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她小元稹4岁,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二人感情甚笃。7年后,元稹已是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而她却于此年不幸去世,仅留一4岁女儿保子。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恩爱夫妻却不能白头到老,这让元稹痛心万分,为她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自称“悼亡诗满旧屏风”。
在这些诗里,诗人叙述了早年的夫妻相得,妻子亡故后自己的痛苦思悼之情,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其中有一句广为人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诗出自《离思五首》里面的第四首,全文是:
曾经见识过沧海之深厚宽广,再看到其他地方的水,便会觉得相形见绌、不值一看了;曾经看到过巫山之霞蒸云蔚,再去看其他地方的云,都会觉得黯然失色、不值一提了。
诗人正是以“沧海”和“巫山”为喻,意谓夫妻间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乃是世间独有、无与伦比的。
正因如此、诗人从美丽的“花丛”中走过,才会懒得回顾,这不仅是为了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更是为了表示对妻子的忠贞之情。
诗人借助侧面烘托来揭示个人情思,或许仅仅是想以此来怀念妻子,称颂其为自己心中的“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表现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然而,这首七绝在极其有限的形式中,却以其强烈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在后人看来,它是表达至情的佳句,更是表达至理的名言。尤其是前两句,诗人取譬极高,用笔极妙,如今其内涵早已脱离情爱的限制、而上升到一种人生哲理的高度:
已然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如若再遇荆棘,自是无须胆战心惊的;曾经见识过大世面追求过高境界之人,他日再度回首,亦不免发出“沧海”、“巫云”之感慨。
同样,“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在诗人心中,这是自己对妻子的忠贞,对爱情的忠贞。
在我们看来,其意却不仅限于此,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视外界诱惑而坚持自我、执著追求的表现呢?
也正是由于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这种无限生发性,《离思》其四已然成为千古传诵的至理佳句。
古往今来,生死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死是生命的终结,是一切的终点,生死相隔,再无想见团聚之日。是永远的别离。元稹在诗中用自己艰难的生与韦氏的死做比,让人感到生的无奈和悲哀,在他的悼亡诗中我们感到更多的是哀痛,在生与死的强烈对比中让人感受到作者极度痛苦的灵魂,让人又疼又怜,却又无以安抚。
虽说元稹在韦氏去世后娶了裴淑(安仙嫔只是作为妾室),可是续弦也不能填补丧偶的缺憾,韦氏永远是他心目中的“弱水一瓢”,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韦氏的早逝,是元稹心里永远的遗恨,而且这种“遗恨”是时间也没办法淡化的。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人说他是薄情之人。对与这一点我们是无从考证的,但是在历史上,在盛唐之时,我们不能随便的给一个人下标准的定义,毕竟在当时的时期,狎妓并不是什么薄情之举,在当时连白居易,苏轼等名家都有过狎妓的行为。
因为在唐朝有名之士狎妓甚至是一种风尚。所以他对其妻子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切。元稹所生活的时期正好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力逐渐哀退,常年战乱,民不聊生。
那么,你觉得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真情还是假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