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公号“花生教育”,花生老师在花生电台的课程更新会在此发布。
近日,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对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做了一次线上的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长达一两百道题,然而其中竟有三四十道题都紧紧围绕与自杀相关的内容!
问卷中,反复强调“想不想死”,“什么时候想死”,“有没有做自杀准备行动”,甚至包含自杀所使用的工具等相对敏感的内容。
看到这些问卷的题目,小编作为一个成人,都感到心头一凛。本来没怎么想过的问题,似乎都被引导着琢磨了一下。那么,让中小学生做这样的题目,恐怕是不太合适吧?
可以理解,当家长看到这样的问卷时,应该也很质疑,这张表是要干什么?这张表是哪里来的?这张表专业吗?为什么能通过区教育局的审核就这么整校的发了出来?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发出来?还发给了小学生?
按照某学校领导的说法,这张表是专业机构制作的,是专业的,孩子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不存在什么问题。
对于以上说法,小编恐怕不能认同。对于心理学,小编不是专业人士,对这张表本身的专业性无法提出质疑。但也听说,这样的调查,一般要分对象,分年龄段,要分线下还是线上,要分群体还是个体。而且,调查前是否要充分的沟通说明。在调查时,是否要有专业人士的陪同和解说。题目本身,是否属于一步步的引导,更智能的题库,甚至可能是动态的,根据之前的答题情况,会自动调整之后的题目。
另外,如果有孩子已属于情绪低落,有抑郁倾向甚至是确有抑郁,那做完这张卷子会不会刺激他产生轻生的念头从而酿成悲剧呢?
就算没有以上的思考,只凭最直观的感受,也会在看到卷子时有些迟疑吧?为什么从所谓的专业机构的相关人士,再到区教育局的相关人士,再到学校的相关人士,这一路下来,经手的人,怎么也有六到十人吧?这卷子就没有拦阻的发了?
果然,家长们炸锅了。甚至有家长反应,孩子回家便询问家长“用刀片怎么自杀”,可见问卷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纷纷表示教育局和学校渎职,称此次调查问卷为严重的心理医疗事故。
长宁区顶流私校包玉刚家委会,更是书写长文的高质量建议信。家长们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问询专业人士后,针对问卷的合理性、隐私性和前续及后续跟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写得有理有据有逻辑、克制,还表现出了专业性。此外,信中也明确提出,孩子对自杀的兴趣度明显提高,甚至说出“死也没什么可怕,喝孟婆汤继续转世做人”的消极话语。
至此,在认真负责的家长面前,糊弄差事的教育“砖家”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19日上午,长宁区教育局也做出了回应并致歉。承认调查问卷内容不恰当,已停止问卷工作。经初步核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文中对家长表示了歉意,明确会进一步调查处理。
教育局的表态的处理,让这件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
据说这次的调查,跟教育部答复政协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有关。在教育部的回应中,提到“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心理档案,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对异常结果重点关注。
官媒发了一条新闻,有1.6万人对文章点赞。
这说明,很多人认为现在小孩心理有问题,应该做些工作。这样想也许是对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在就此做工作。
另外,11月15日,网传江苏启东实验小学有三名学生一起从5楼一起跳下来。据知情人士爆料称,三人疑似在玩蓝鲸游戏,该游戏最后一个任务是自杀(有关此次事件及蓝鲸等相关危险游戏如何避免的事情,小编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说说)。
以上两个因素,可能也促使长宁区教育局比较快速的下发了问卷。
但如果就是如此粗糙的拼凑个调查表,简单粗暴的筛查一下。这看似科学的调研准备,可能就违背了国家发布政策的初衷。
这次事故,让我们家长朋友有什么想法?从自身角度,从建议角度,又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阅后您有什么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请关注公号“花生教育”,花生老师在花生电台的课程更新会在此发布。因微信改版,推送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您想及时看,建议星标我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