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到底是谁所作?答案就在骆宾王诗集中

几乎人人在小学时都学过这首《咏鹅》,可以说这首诗给孩童时期的我们留下了对唐诗最美的印象: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朗朗上口。而写这首诗的骆宾王也为我们树立一个“神童”的榜样,以七岁之龄脱口咏出这首《咏鹅》,确实当得“神童”之称。

长大后的骆宾王不负众望成为当时诗坛文坛的佼佼者,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虽然骆宾王位居初唐四杰之末,但却是四人之中诗作最多的。而且骆宾王一身正气,其诗其文往往铿锵有力,诗骨天成,近代就有人评价他“天生一副侠骨”!

在初唐四杰中,也唯有骆宾王当得起“侠骨”二字。《于易水送别》,一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苍凉沉郁中蕴含满腔热血,侠气凛然!《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如裂帛一问,卓然千古!还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令武则天都为之动容。

骆宾王一生的经历也尤为坎坷,早年贫困落拓,也曾久戍边城,在朝上书讽刺武后而被下狱,遇赦之后便被贬。骆宾王悲愤辞官,并作诗明志曰:“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大有春秋国士气概。后来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骆宾王闻名投奔,并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成为初唐骈文的代表作,初唐四杰之中,仅有此篇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被选入《古文观止》之中。

可惜的是檄文虽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徐敬业所起之兵却不堪一击,仅仅两个月就被击溃。徐敬业兵败被杀,而骆宾王的下落却成了千古谜团。《资治通鉴》中说骆宾王与徐敬业一同被杀,有的野史则说骆宾王落水而死,还有传言骆宾王亡命不知所踪。

而民间传说最多的是骆宾王亡命江湖,隐姓埋名落发为僧,晚年在灵隐寺隐居。据说武朝时期诗人宋之问回京路过钱塘投宿灵隐寺,夜不成寐便欲赋诗,刚刚吟出一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就难以为继,正苦思冥想,忽听身后老僧说道:何不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顿时惊喜,续成整篇。第二天再拜访老僧却不见,一问才知是骆宾王隐居于此,已云游远去。

宋之问当晚所吟的诗便是这首《灵隐寺》,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一句为篇中警策,成为千古名句。因这一句太过出彩,使得人们愈加相信这句诗是出自骆宾王之手。而这个传言则是出自《唐才子传》。

历经千年,诗坛为此争论不休,这一名句的作者也成为千古悬案。就连很多名家都为此争论不休,也有很多人的态度是:不必争论是谁所作,欣赏就好。比如明代一位诗论家就说:“不必辨为骆、为宋”!

其实,这个谜团的答案早已有之,只是被很多人所忽略,再加上各种野史猜测,才会让人们难以注意。答案就在骆宾王的诗集中,在骆宾王的诗集中有这样三首诗:《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之问》、《送宋五之问得凉字》。

诗题中的“宋五之问”就是宋之问,《在江南赠宋五之问》是骆宾王在临海为官时所作,而后两首则是在兖州(山东一带)送别宋之问之时的酬唱诗作。三首诗均是骆宾王早年所作,足以说明骆宾王与宋之问是相识相熟的,那么《唐才子传》中宋之问不识老僧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是说,“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当为宋之问本人所作,而非传言中的老僧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