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对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礼赞。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诗人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疆的决心和对家中亲人的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