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可以称得上是喜欢阅读,而喜欢阅读并不等于拥有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众多学习能力中的一种,像所有的能力一样,阅读能力也是可以被训练的。
就是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思维能力。
有了一种阅读习惯就有了自己特定的阅读行为。
其次,阅读能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替换能力,就是把别人的说的话进行自我我内化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输出。
再次,阅读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职场中需要写作的地方非常多,可是会说不一定会写。而阅读能帮我们开阔思维,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更准确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谓听书,应该是最古老的一种阅读模式吧。
听书人会跟随说书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去想象他所描述的情景、画面、声音,甚至是周遭的温度、湿度、气味...
听书人的想象力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作品的语言越细腻,人的感官越能够得到磨练,越能有印象深刻的感受,求知欲也会随之迸发出来。
视觉与听觉的互动,最能带动感知,它对大脑产生的刺激会更直接。
日本东北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早在2002年就通过实验证实,人在读书时,如果大声的朗读出来,大脑的活动区域比默读时的区域更多。
朗读能增加注意力,那些在默读时可能被忽视掉的字句,一个也没法漏掉。
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声调、语速,又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字本身的理解。
所以朗读还能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隐晦的含义。
有人喜欢通过笔的颜色划线、画圈、加注符号来区别内容,也有擅自用归纳法提炼某一章某一段的阅读心得。
而寻找重点这一行为,会使我们在阅读中始终保持紧张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书中的含义。
而当我们再次翻阅之前读过的书时,只看画线部分就能快速温习重点。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涉及专业度性的深浅程度,与自己知识体系的差异度来决定该用多快的速度来读。
如果是阅读长篇著作,在同一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区分,哪里应该慢下来仔细读,哪里大致浏览就好。
训练这个技能的目的,是要学会同时阅读几本节奏不同的书,在多个内容之间来回切换。
有些人甚至出现了类似“厌食症”的生理反应。
如果能在阅读中产生心流体验,才是难能可贵的享受和成长。
阅读是自驾游,按你定的方向,你选的路线,你的速度,既可以高速掠过“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不咸不淡“疏雨滴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