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凡谈到教育问题,批评几句应试教育总不会错,但应试教育错在哪里呢,曰:应试教育忽略了真正的素质。这种含糊的答案多少不能令人满意,这里面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应试为什么不能培养素质?应试能力和真正的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在现行体制下我们可以做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必然带来“内卷”
这里我用的是“内卷”(INVOLUTION)的本来含义,和我们今天的语境略有不同,‘内卷’出自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用于描述农耕社会农耕经济越来越精细化,但却没有重大突破的现象,即对单位面积的土地付出成倍的劳动,却无法带来同比例的收益。
而以教材内容为主,以分数为目的的学习,一定会造成学习在有限的范围内越来越精细化,就像反复嚼一块已经没味的口香糖,一定会带来“内卷”。
我们都知道分数越低提升起来越容易。从80提升到90就要比从70提升到80吃力得多,从90要提升到100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就是内卷。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都喜欢100分,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个100分究竟值不值,就是很大的问题。
考试是以教材内容为范围的,而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比如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过分单薄且缺乏文化含量,既不能满足大量阅读的需要,也基本不具备记忆和储存的价值。
再说英语,整个K12阶段大纲的词汇有3500个,这是个什么概念?可以说,这个词汇量根本不能满足语言使用的需要,也实在对不起所投入的时间。
至于数学,我们会发现小学数学极其简单,且和初中数学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先学了小学数学才能学懂初中数学。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育在中学阶段难度远超美国,但进入大学以后后继乏力,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然而,再单薄简单的内容要考到100分也是有点不容易的,有时候甚至相当难,而既然学校和孩子都以100分为目标,内卷就是无法避免的了。
农耕社会因为地少人多,只能精耕细作以增加产量,农业上的内卷多少是身不由己。可是学习难道一定也要遵循这种低效的方式吗?当然不是!
考试可以划定范围,可是人们驰骋的世界和需要的能力是没有范围的。
在文化兴盛、技术昌明的今天,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不去充分利用,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呢?
我提倡超前学习、80分原理,也就是一个阶段的内容学到80分的水平,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了。
很多书孩子肯定不能完全看懂,但并不能说阅读这些书没有意义,到了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相应的理解。
80分原理不等于得过且过,分数代表的只是一个百分比,它的价值取决于参照系有多大。高中生的80分不等于小学生的80分,和大师相比80分,自己至少也是个高手了。
给孩子一条河,就算他只能吸收百分之一,你也不能只给他打1分;给孩子一杯水,即便百分之百全部吸收,也不过是一杯水,这样的100分实在寡淡无味。
实际上,我们总是低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喜欢智力上的挑战性,所以有时候学习并不需要从零开始,从前的很多大师,他们一开始识字的时候读的就是“四书”,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的学者,学数学一开始学的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学生迫于严酷的择校压力,不得不先解燃眉之急。
应试压力的根源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等,普通学校和名校从硬件到师资各方面差距太大。好在最近一些政策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决心。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从应试的角度来讲,超前学习也可以比内卷式的死磕应试有效率。
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那些小学阶段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这种现象其实挺容易理解,博览全书的孩子在通过大量阅读不停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开发自己的大脑潜力,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把全部时间投入到课本学习的同学,等到真正需要发力的时候,这些能力就呈现了出来。
就好比如果我们平时总是带着沙袋跑步,等到赛跑的时候把沙袋一解,会发现自己健步如飞。很多孩子课外阅读的内容的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课内的内容,应试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有一个关于毛竹的故事很有启发性,毛竹生在地下,三年才长3CM,从第四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因为在前面的三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都是无价之宝,有无穷的潜力可供开发,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把这样的潜力全部浪费在教材的内容上,是一种暴殄天物。
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以应试来应试,甚至还达不到应试的要求。如同看优秀作文选来写作文,写不出真正的好作文,因为写这些作文的同学看的可能并不是同龄人的作文,而是大师的经典作品。对于真正有功底的同学,中国的应试作文其实很好写的。
当然,我们遗憾地看到,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现在的成人资格考试领域也相当普遍,比如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正在成批量选拔出在核桃内微雕的内卷高手,这样出题和评卷固然操作方便,可惜选拔不出真正适合学术的人才。
读到这,可能有的家长会一拍大腿说,那我赶紧给孩子买下一学期的教材去!
其实,超前学习并不一定是要求孩子早学原理、背公式、做题目,或者直接跳级,而是尽量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去认识和理解这个大千世界。
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好奇心,家长的角色并不是拽着孩子跑,很多时候就是做好后勤保障,提供学习的资源、环境和氛围,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藏书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书房就是最好的学区房,要让孩子举目所见都是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天然就会对书感到亲切。很多时候父母年轻时候不经意买的一本书,就是孩子的阅读生涯最初和最珍贵的记忆,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自己能热爱学习并有终身学习的习惯,那就再好没有了。凡是热爱学习的父母,孩子没有不爱学习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结果最后自己爱上了学习,甚至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热爱学习,是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殊基因,没有理由不发挥这个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普及,大家以后可能普遍都是高学历,人生越来越会是一场长跑。
把长跑当一百米跑,结果不会太好,因为长跑需要的是深厚的储备,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在终身学习之路上携手前进,才是最长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