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7 部门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代投论文、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和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以及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学术论文「五不准」背景源自于,「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今年发生多起国内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撤稿事件,对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作为一名医生,对虚假论文发表的影响,深有感触。特别是医学论文,不仅是文章虚假后果,甚至是一种谋财害命的虚假。
作为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医学学术论文,本不应该存在虚假行为。但是,限于医学的未知性和局限性特点,以及学术载体评价体系的「可动性」,谁都不敢保证学术论文绝对不存在瑕疵。
尤其是我国以学术文章论医生高低的职称制度,更容易激发一些有意无意的学术论文造假。那么,「五不准」对于医生来说,关你事吗?
对于医学学术论文而言,我国大体有以下不同人群的需求:医学生为了毕业而发表论文,医生为了晋升职称而发表论文,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科研成果而发表论文,只有少部分人为了弘扬医学科学而发表论文。
笔者从一些检索平台发现,一些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是「交版面费」而刊发,自然数量有限。
同时,在百度窗口输入「发表论文」搜素发现,在弹出的 670 多万条信息中,依然发表论文广告占据鳌头,绝大多数广告中称,只要需求者交钱,写论文、发表论文、获得样刊等轻而易举。说明我国国内期刊刊发的很多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存疑。
此次七部委印发的「五不准」中,有三条规定不准许「第三方」参与到论文中来。若是医生职称制度继续以发表论文数量为风向标,绝大多数医生为了获取职称晋升,或继续浑水摸鱼「邀请第三方」参与到学术论文中来。
要让国内学术文章中的学术得到世人认可,发挥其学术本质价值,仅靠「五不准」远远不够。除医生职称制度设计需要改变外,学术载体整顿不可或缺,厚厚的学术载体,熙熙攘攘的学术价值,没那种自欺欺人的「背后」学术评价,有多少人愿意花钱去「造」那么厚类似于废纸的学术载体呢?
在国内,要让学术载体回归正常的「厚度」和「宽度」,或许有人不愿意。比如,医生愿意吗?不会写论文则职称被搁浅,收入则少,谁愿意啊;
某些学术管理机构干吗?文章用得少,必然人员没必要庞大,让人家下岗谁愿意;
「官位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人愿意吗?学术载体「官位文章地盘」减少,会导致一些领导层「往上爬」受阻,他们也不愿意;
基金获得与学术文章连在一起的机构会愿意吗?不发表学术文章,不能获得国家相应的学术基金支持,为了更多的钱,用少量的钱去造假,或许还会继续。
从医学行业来看,断掉学术不正之风,「五不准」或许只是一个形式,难得到质的变化。
表现上看,七部委印发的「五不准」对每个医生来说都息息相关,甚至有医生或可被这样的「五不准」挡在发表学术论文的门外。细分析看,这样的「五不准」对医生的影响不大,似乎不关医生事。
首先,「五不准」的重点是禁止「第三方」参与论文写作以及虚假审稿人和署名规范问题,很多代写机构最多与那些需要「第三方」提供论文的医生更加「紧密配合」,让「第三方」参与的文章先变身为作者个人文章,然后走所谓正规投稿程序。
其次,对于发表学术文章而言,有能力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文章的医生,不愁职称晋升被落下,本身就一直规范按照学术论文要求而写稿、投稿的。而那些想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文章发表的医生,本身对论文的实用价值就不感冒,自然不会过多去关注。
所以,要让中国医生学术论文回归实实在在的学术价值中,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很多,「五不准」仅是一个开始,还得看往后的路如何铺?如何走?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