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才华横溢,所写之诗深受人们的追捧,从韵味到意境皆能称上。李商隐有个外甥名曰韩偓,也是我国唐朝颇有知名度的诗人。
或许大家都记得李商隐夸赞韩偓的诗,其中两句尤其经典: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对于外甥韩偓,李商隐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通过这一评价,我们也初步认识到韩偓不平凡的才华。
在韩偓的诗中,有许多“感时”之作,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都非常具有深刻性,故而这些“感时”之作也成为韩偓诗中最有价值的宝藏。
说韩偓,读韩偓;那么在本期,诗巷也是特意选了韩偓的一首诗跟大家分享。此诗用四句写景抒情,风格凄凉而意蕴深刻,堪称名副其实的好作品。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韩偓的写景抒情诗,一般都融入了对当时的人事体悟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所以从境界方面而言,比较接近杜甫的诗。这首诗是作者在战争后,行经农村有感而发所写。
诗的题目已经将作者的行程路线、写作起因写得很明了了,所以在开篇的时候他就直接写到了自己之所见:水自潺湲日自斜;流水潺潺,落日西斜,这是一个很有美感的画面,静谧而又寥落。而作者之所以抓取“流水”“斜阳”这两个物象来入诗,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点明时间、营造氛围。
斜阳与流水,一高一低,空间错落有致。它们所组成的画面其实重点在体现“寂静”“落寞”这样的意味,让读者初步感受到诗中的一味“消极”感。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流水”与“斜阳”来预示时间的扭转和人事的转换,暗示唐王朝盛世不再的悲惨结局。
第一句初步体现情感色彩,二句就将这种色彩晕染得非常明显了:尽无鸡犬有鸣鸦;我们都知道,作为村落而言,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有烟火味,有生活气息,比如炊烟、鸡犬声等;但是作者所见到的这些村子却恰恰相反,这里没有鸡犬之声,有的反而是一只只不断啼叫的乌鸦。
这一句也是纯景语的表达,是对画面的自然勾勒,它与前一句相互照应,把“萧条”之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乌鸦是喜欢在荒凉之处活动的一类鸟儿,但现在已经飞入了村子,就证明这个村子已经几乎没有了人烟。所以第二句的这描写,明看是在写乌鸦,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老百姓已经因战争或背井离乡,或已经失去了生命,总之,这里的主人不在了。
景色的颓败,揭示了现实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而从这七个字中,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斥责。
随着诗意的逐渐丰富,在后两句中,作者又对所见之象做出了进一步概括,从而将情感再次体现出来: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抬眼望去,无数村子都如在过寒食一样,看不到人烟迹象,只有村落里的那些花依旧空空守护在原地。
后面句对于前两句来说,它们的内容表达比较明了一些,可以看作是对前两句内容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对主旨的完全推出。
关于古代的寒食节,想必大家也都清楚。到了寒食,百姓家里都是要禁烟火的,所以到处都会是一片沉寂的景象。比如赵元稹的《寒食书事》中: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这首诗就很真实地写出了“寒食节”的典型场景。
那么韩偓这里借寒食景象来形容眼前的村落景象,就是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把这种萧条之状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百姓生活的不易、看到战争的摧毁力,从而能够上升到对当时社会政局的思考。
这首诗从前到后,一直在做最表面的景象描写,作者将“无”与“有”,将“不见”与“空见”组合起来,描摹出了一幅“战后村落图”。在平淡的景语下,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激烈的情感,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痛恨尽显笔端;而除此以外,也深刻体现出颔偓对朝廷、对掌权者的抨击,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由于当时的王朝太腐败,无法兴盛江山社稷,让“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真是可恨又可悲。
所以说,韩偓的这首诗属于一首将情景交融得极为浑然的佳作,看似平淡,实则波澜壮阔、慷慨跌宕,读后让人不得不佩服它的深刻性,也不得不佩服韩偓的才能,李商隐果然没有夸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