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如此舒缓的笔调,写一个神秘而紧张的故事, 哈珀・李实在了得。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主人公阿迪克斯,总是静静地读着报纸,慈爱地对待儿女,即使在法庭上,也是文质彬彬,温润如玉,但其内心潜藏的浩然之气,充盈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至大无边。
对于此书有关正义、尊重、信任的教育意义,本文不再赘述,笔者感兴趣的还是写法――如何不急不徐讲述一个骨感的故事?
细想来,特点有三,且逐一道来。
一、双线交织。小说是两条主线并行的,一是律师阿迪克斯为黑人被告汤姆辩护;二是隐居多年的 神秘怪人阿瑟与三个孩子的交集。
在种族歧视严重的梅科姆镇,阿迪克斯被法院指定为黑人被告汤姆辩护,这在小镇引起极大争议。顶着压力,阿迪克斯在法庭上进行了精彩的辩护,真相尽人皆知,汤姆是冤枉的,但审判结果仍是汤姆有罪。入狱后,汤姆因越狱被杀,一个悲剧到此似乎划上了句号。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胜诉的鲍勃蓄意报复阿迪克斯家人,并对一双儿女进行袭击,关键时刻,从未露面的神秘怪人阿瑟出场了,他用手救下两个孩子,并杀死了鲍勃。两条主线在结尾这一惊险的桥段实现了交合,成为小说的亮点。
这两条交织的主线,前者是正义与邪恶的喋血之战,后者如同神秘与揭秘的探险故事,主题是正义、尊重,辅之以探案般的神秘,让故事充满吸引力。
二、童年视角。小说的主人公斯库特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活泼好动的假小子,和她的哥哥杰姆、邻居迪尔组成三人行动组,玩着探险的游戏。所有的故事,以斯库特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
小女孩的角度,注定了这部小说的叙述和语言充满童真的纯洁,生活的美好自然可以感觉到,而那些社会的阴暗面也被过滤成相对简单的表相,让读者跟着孩子的思路,去思考,去补充。
三个孩子人小心大,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并认识着家庭、社会。三个孩子混进法庭,全程参与了辩护和审判,上了社会复杂与不公的现实课,杰姆的愤怒与哭泣,既是发自对父亲的关爱,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
在对神秘怪人的探险过程中,通过树洞中的礼物,孩子们与隐居的阿瑟一直在交流,只不过一直没见过面,保持着特有的神秘。而当孩子遇到袭击时,阿瑟从屋里出来了,救下了孩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但他始终未发一言,神秘依旧。
三、闲笔多多。两条主线的故事元素并不是特别丰富,这本400多页的书,更多的是主人公一家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对梅科姆镇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描述。
虽然这些描写与两条主线相关,并隐藏着一些线索,但作者似乎刻意加大、拉长了日常情节的叙述,让小说的节奏一直四平八稳地进行中,用这些闲笔,烘托出两个紧张而重要的情节:法庭之辩、孩子遇袭。以大河为例打个比方,小说大部分时间都是“江入大荒流”般的舒缓,流着流着,突然生出夹岸三峡或壶口飞瀑,让人叹为观止。
闲笔不闲,既藏着一些与主题关联的元素,也是从孩子视角描写社会所需,更让作品多了一分敏感与从容,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温情。
晚年的哈珀・李,又出版了与《杀死一只知更鸟》有关联的《守望之心》,在新书中,女儿斯库特已成年,父亲阿迪克斯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两代人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这两本书买了年余,一直束之高阁。趁五一假期,随手拿起《杀死一只知更鸟》,两天读完。马上又拆封《守望之心》,今晚大概要读个通宵吧?
忽忆起少时黑灯瞎火读金庸的旧事,哈珀・李的这两部曲,竟唤起儿时的记忆。不过,正如两本书中的阿迪克斯的变化,射雕三部曲中郭靖、郭襄的变化,卅年流水,笔者也不再是当年的毛小子,还能有当年那般读书的激情吗?
读完《守望之心》,咱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