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景物志》:生动讲述的城市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包括她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人文创造、民生状态诸多方面,这是城市选址设置的基本理由。在这一点上,因盐设市的自贡自然不能例外。闻名西南的富荣盐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贡献,为自贡这座城市注入了文化基因。自贡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盐场命名的城市,“盐都”美誉名符其实。

《自贡景物志》是四川作家陈刚新出版的散文集,共收录43篇新作,与众不同的是,每篇文字均配有画家曾鸣先生量身创作的绘画作品,文字与绘画呼应相融,显得格外雅致。以这样的方式讲述自贡景物,有着开先河的意义。该书命名为“景物志”,我想也并非“史志”之“志”,而应是“标志”之“志”。创作者的用意,自然是希望给读者展现和讲述具有标志意义的自贡景物。

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无疑是自贡的井盐。在整部书里,直接和盐相关的景物就多达14处,比如汇柴口、扇子坝、燊海井、庸公闸、王爷庙、艾叶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自贡人引以为豪的景物,不仅记录着自贡井盐发展的辉煌历史,也积淀着一代一代自贡人平淡的日常生活。这些关乎历史的景物,承载着大量自贡井盐开采的历史信息,作家以客观冷静的笔法开展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挖掘,给我们呈现出历史的原貌。比如:“大桥于1921年秋开工,延请三多寨僧人陈宝初担任设计,经过4年时间,建成一座七孔大石桥,桥面宽阔,可容四辆汽车并排通行。”(《善后桥》)“大安长堰塘有一口古井,见功于清道光十五年。凿成之初,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盐14吨。此井迄今已近200年,火气仍旺,堪称井盐史上的奇迹。这就是燊海井。”(《燊海井》)。这样的写作无疑是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尊重历史,是《自贡景物志》十分重要的特点。景物所涉及的美术作品,画家曾鸣也多以写生方式创作,对已经消失的部分景物,则以老照片为蓝本创作,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

历史并不枯燥,难得的是生动讲述。《自贡景物志》之所以不是一部纯粹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一部讲述历史和人文的文学作品,也就在于此。作家陈刚是土生土长的自贡人,他显然不满足于对景物的客观叙述,那些与景物有关的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在他看来,更能给读者带来微妙入心的体验。比如:“20世纪40年代,在汇柴口和张家沱一带,经常可以见到一位瘦削高挑、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男人,这个显得有些孤寂落寞的男人便是鼎鼎大名的李宗吾。”(《汇柴口》)“这座船闸的建设,有中央财政部的资金支持才得以完成。当时的财政部长是孔祥熙,字庸之。感惠徇知,故命名为庸公闸。”(《庸公闸》)“王朗云嫡孙王余杞,左翼作家,于1943年出版了一部以自己童年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自流井》,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他小时候常去扇子坝外婆家玩耍,因为体弱多病,母亲让猎户们打野兔儿给他补身体。”(《扇子坝》)。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自贡景物志》里随处可见。

乡愁记忆里,最感动的那个人在场。《自贡景物志》所涉及的每一个地方,不仅是作家身临其境的景物景点,更是作家人生经历的一种见证。那些有趣的过往,繁华的青春,都伴随在这座城市的记忆里。《文化宫》里写到一个情节:“我的一个朋友,80年代初进城搞建筑发了财,骑个太子摩托,背个军挎包,轰隆隆飘过文化宫,见玻璃橱窗里有大照片,细看是表彰的万元户。他很委屈:我包里背的都不止万块钱,咋个没有表彰我呢?当即请人在文化宫前面的培训班摆了一台,喝五粮液,众人嘻嘻哈哈边喝边赞,他才勉强欢喜。”这样的故事,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忆犹新。“第一次出远门,用一条扁担挑着被子衣服喝洗漱用具,在自贡火车站上车,在内江转车,裹在人群里狂奔,差点没挤上火车,委屈得要哭。”(《火车站》),这是一段作者亲身经历的文字,曾经的火车站,是这座城市通往外界的起点,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也记录着城市的变迁。陈刚先生曾坦言,《自贡景物志》里,有着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亲历者,往往是最有话语权的。这样的写作姿态,很容易令人感动。

《自贡景物志》所选取的对象,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除了井盐,还写到关乎三线建设的鸿鹤厂、东锅厂,回忆满满的新民街、檀木林、图书馆、电影院,风景宜人的尖山、双溪水库、平桥瀑布、富顺西湖,等等。这些景物都是这座城市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人们了解自贡发展有效的切入点。当然,自贡景物远不止《自贡景物志》的43处,她还等待着更多人去继续抒写,也还等待着更多人去努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