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红楼梦》,你就明白“私立贵族学校”咋回事

【预告】《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巅峰之作,蕴藏了教育孩子的丰富经验智慧,我将通过一系列文章,为大家解读其中的育儿百科。欢迎阅读关注。

中国的很多中产阶级家长,对私立贵族学校特别迷信。仿佛那是一条极为高大上,必然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今天我们就以《红楼梦》为例,解析一下真正的私立贵族学校是怎么回事。

小说里有一个家学,贾府一帮子弟们闹学堂,大打出手。我们先弄清楚一个基本知识点,这个学堂,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第九回说了“原来这义学也离家不远,原系当日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力不能延师者,即入此中读书。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这学中虽都是本族子弟与些亲戚家的子侄。”

第十回接着上回的情节,一群小孩子闹学堂,闹完了之后,各自回家搬救兵,想找人给自己出气。

第八回里说间接提到,“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得了秦钟,今年十二岁了;因去岁业师回南,在家温习旧课,正要与贾亲家商议附往他家塾中去。可巧遇见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司塾的乃现今之老儒贾代儒,秦钟此去,可望学业进益,从此成名,因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边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少了拿不出来。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带了秦钟到代儒家来拜见,然后听宝玉拣的好日子一同入塾。”

通过明面上的介绍,和间接的提及,我们知道了,这是个家族自建的私塾,贾家老祖宗创办,大家族里凡是当官了的,都要掏钱凑份子,集体支持家族教育。资金充足,捐资的都是有官职的。创始人显赫,荣国公宁国公是当年的国公爷,是开国功勋。荣耀十足,极为高级。

掌管家塾的人是贾府的老儒贾代儒。最重要的是,离家不远——堪称地地道道的一线私立贵族学校,与之对口的就是贾府自己家“学区房”。住在荣国府宁国府里的家族子弟,有入学资格。

远房亲戚,或者沾亲带故的,是经过介绍,找关系,才能入学的,并且要给老师交一笔昂贵的“赞助费”。

在古代,就两个教育系统:官学和私学。贾家学堂属于私学。能够读书识字,接受教育,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老师的身价、学费、伙食费和笔墨纸砚杂费,都是巨大的开支,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承受的。

其中打架的金荣是这样想的:秦钟只不过是贾蓉的小舅子,根本不是贾家的正经子孙,只是跟着一起读书,是和自己一样的角色。

他觉得秦钟之所以这么目中无人,是因为他跟贾宝玉鬼鬼祟祟,才仗着宝玉的势头欺负他,他不服。

他母亲听了他的嘀嘀咕咕,就说了一大通儿的大实话。他母亲说:“你又要管什么闲事?好容易我和你姑妈说了,你姑妈又千方百计的和他们西府里琏二奶奶跟前说了,你才得了这个念书的地方儿。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还有力量请的起先生么?况且人家学里茶饭都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件鲜明衣裳。再者你不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一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

此时,薛大爷相当于包养着金荣。所以金寡妇最后跟儿子说:你如果闹出这个学堂,再想找这样的地方,比登天还难,赶紧洗洗睡觉。

这充分地体现了,硬把孩子送私立贵族学校的部分家长,是什么意图。像金寡妇,她算计的是,儿子金荣在私塾那边结交富贵朋友,占到多少便宜,顾不上让他好好读书,谈不上给他更好的教育理念,金寡妇本身就是一个失去依靠的可怜人,儿子尚且可以卖身——如果是女儿,那就更加直接了,压根不会花钱供女孩子读书,直接买卖,当小老婆都行。

情节接着往下走,金荣打了小报告,秦钟也一样的打了小报告,他也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他找他姐姐去打小报告,姐姐就是秦可卿。

这个情节中,其实有一个鲜明的对照:金荣家没有钱,不好好读书。贪图结交有钱人子弟。而秦可卿的弟弟有条件,还攀上了贾宝玉这个高枝,有了靠山,终于进了私塾学校。

秦邦业对儿子秦钟去上学,抱有很高的期许。接受教育,下一步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来。

然而,秦钟没有好好读书。他和贾宝玉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红楼梦》不同版本回目也不同,这句是第九回另一版本的回目。)他们两个男孩子上学的初心,就不是为了好好学习,而是为了搞基。

寒门子弟秦钟,凭借秦可卿的裙带关系,一边跟贵族公子贾宝玉勾三搭四,一边享受富贵生活,一边在贾宝玉家里的私庙里,跟小尼姑偷情,沉迷于风月纵欲,感染风寒,透支了健康。秦钟本来就属于身体比较差的弱质美男,因此一命呜呼。

也就是说,不管家里有钱还是没钱,金荣和秦钟这两个关系户,都没有好好读书。那其他正规子弟呢?在这种权贵家的附属私塾环境中,还能出人才吗?不,不仅出不了人才,这些亲戚家的小孩都在一起学坏。贾府未来还有没有希望呢?只能说,很渺茫。

在贾府这个私塾学堂里面,这些孩子们的身份地位,依托于背后站着的他们的亲戚、家人和家族的势力,谁有权势谁就说了算,称王称霸,甚至还能够包养别的同学。孩子的事情,最后要靠大人来解决。但大人靠什么解决?靠彼此手中的权势和财力。

薛蟠本来就是个典型的富二代,欺男霸女打死人,手里有人命官司。第四回写道,薛蟠来到贾府,“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纨绔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薛蟠也在这个学堂里,小说第九回继续交代:“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脩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点儿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谁想这学内的小学生,图了薛蟠的银钱穿吃,被他哄上手了,也不消多记。”

这所谓的国公爷创办的私家贵族学校,揭开华丽高大上的画皮,竟然是个乌烟瘴气的鬼地方。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向往更加精英的圈子,渴望进入上流阶层,倾尽全力送孩子上私立贵族学校,然后以为把孩子丢进这样的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大错特错。

家长的算盘本来打得很好,去私立贵族学校,搞好社交关系,搭建优秀人脉。但是呢,在孩子长大学会交换利益搞大项目之前,就已经把各种恶习沾染遍了,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真正的问题,是人本身。教育永远以人为本,这个起作用的“人”,老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剩下的,其实就是同学和父母。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于校内同学关系。

回到家中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的思想看法言行举止,又决定了孩子的认知。是拉关系找靠山,斗气攀附,还是自立自强,埋头勤学,会在根本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一个乱七八糟的大环境里,吃喝玩乐,风流快活,打架斗殴。别的孩子想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用心读书,太难了。看看《红楼梦》就明白了,学堂里子弟们的诸多恶习,风气败坏,难道是凭空掉下来的?还不是跟着自己家大人学的啊。上梁不正下梁歪。

小学堂,只不过是大社会的缩影。外围子弟学坏了,族中子弟更加坏到底,可谓是烂透了。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教养。昔日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要看同学是些什么货色。对于能量很大的家长来说,孩子漂亮的履历是可以包装的,但修身立德,明理通达的熏陶,包装不出来。

教育的背后,永远是大人的学养,大人的境界,大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思想观。整个《红楼梦》里,只有贾兰一个例外,认真在读书。在小说里,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贾兰不掺和那些顽劣子弟们的闹事。他的母亲,恰恰就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国子监祭酒司掌官方最高学府,真正的书香门第。李纨知书达理,也是一个寡妇,用心教育儿子,她就是一个翻版的孟母。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直接的教育环境,是孩子认识真实人性的活教材。想要教好孩子,自己先得做个“人”。

沈嘉柯:著名作家,学者。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已出版《生命摆渡人》(人民日报出版社)、《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个人专著近60部。新华社、学习强国、中央电视台等多次报道推荐或专访。畅销百万册,获文学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