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高考作文题,有何启示?

高考结束了,但围绕着高考的话题却依旧在舆论场之中有所回响。尤其是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

今年的高考尤其如此,由于有作文题目涉及《红楼梦》等经典著作,又在舆论场中掀起了讨论经典作品的热潮。就在前两天,妻子上小学的侄子还在视频通话里问妻子有关于《红楼梦》的内容,因为孩子也注意到了,今年被热议的《红楼梦》进高考一事。

当然,对更多的人而言,借此时机已经开始讨论经典在当下的意义。尤其是在碎片化传播模式越来越广泛的形势下,经典如何续存其持久的影响力,如何在大众文化传播之中占据一席之地,依旧是一个被热议,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毋庸置疑,经典当然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即便是在当下,因为一些话题,这些经典都可以在舆论场上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被人们广泛运用于日常。高考作文与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涉及经典的内容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还有一个现实是,即便是在今天全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追捧的热度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下,类似于《红楼梦》等经典读物依旧让人感到难读,这也是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能要面临的另一个事实是,过去家家户户读《红楼梦》的景象,今天可能不太容易出现了。类似于《红楼梦》等经典书籍,在“读不下去的书”里都上过榜。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成长于白话文的语言环境之中,没有生活在能够充分理解过去的环境,即便是《红楼梦》被部分地区列为高考必考课外读物之一,但读得畅快、没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可能不会很多。

在大学时期,我个人曾选修过《红楼梦》的相关课程。但即便如此,当时在与课上的同学交流后发现,鲜有人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遍《红楼梦》。这其中,文言句式多,难以理解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但阅读经典环境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随着知识的多元化以及市场上书籍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加之短视频等碎片化的内容对注意力的“夺取”,不少人对《红楼梦》这样“难读的书籍”容易心生畏惧。人们更乐于从一些日常的娱乐性内容之中去获取乐趣,而非这些“古老且难读的书籍”。

现实中,很多人对诸如《红楼梦》、宋词等经典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影视剧的水准。你如果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就会发现,在很多帖子的评论区,一些网友对经典的认知都是出自于那些经典的影视剧。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典的生存土壤有在萎缩吗?事实上,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中,对于经典依旧抱持有敬畏之心。

这一方面源于影视剧和流行文化长期以来塑造而成的一个环境。现实中,不少影视剧和流行文化在创作的过程中,都难免引用经典的内容,甚至就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载体。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多经典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眼下的生活,久而久之,自然便加深了其在公众内心的印象。

除了这些因素,另一方面,对于普通人而言,哪怕没有读过经典,但在谈到这些经典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心生敬意。因为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些经典已经凝练成了一个社会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深度嵌入人们的观念深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在当下生存的土壤其实并未萎缩。

还是以红学为例,在我们这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历程之中,红学通过课本和教学进入日常教育的视域之中,并以此方式进一步提升其经典性地位,日趋展现出多元的、独具特性的经典教育价值。这就是经典的生存土壤不会萎缩的重要原因。

当然,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课堂之外,奢求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都去阅读经典,其实是个很远大的目标。

但还是要提醒,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留存于当下,就是因为其拥有某种永恒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当前依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多阅读经典对一个人并非坏事。

说到底,经典作品就在那里,不论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其他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随时等着你我去翻阅,不妨迈出那积极的一步,捧起一本经典,与经典对话,了解它为何持久存在,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