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未毕,观音合掌启奏:“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玉帝道:“所举者何神?”菩萨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现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玉帝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大力鬼王赍调。(西游记第六回)
其实“听调不听宣”就是孟子在《孟子﹒万章》里说的“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的意思。(大意:召过来打仗,则立即去打仗。君主要召过来相见,则不去。被召去打仗,这是出于义气;被召见,则是不义的)说白了就是:无事不入公门,危难不避危险。再讲直白一点,那就是君主平时召见我,只是为了吃喝玩乐、风花雪月,那我可以“不听宣”;但如果君主有难,那么自己必定毫不停留,立即赴难,这是“听调”。
那么我们再从《西游记》原文看看二郎神是怎么个“听调不听宣”的。见原文:
这真君即唤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聚集殿前道:“适才玉帝调遣我等往花果山收降妖猴,同去去来。”众兄弟俱忻然愿往。即点本部神兵,驾鹰牵犬,搭弩张弓,纵狂风,霎时过了东洋大海,径至花果山。(西游记第六回)
你看,二郎神听到了玉帝的旨意后一刻也不停留,马上点卯自己手下的“眉山六兄弟”直奔花果山。
所以,换个角度来看,古者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一方面是自己手下有这么几个骨鲠之臣,另一方面说明有为之君能驾驭自己手下的能将、悍将,否则这么有能力的手下一旦反叛那可就是场灾难了。
但是,拓展一点来看,倒是可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二郎神如此神武,那为何玉帝满朝文武没人推荐,反而是观音菩萨提了出来?
这个原因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玉帝对于二郎神的防范之心;二是满朝文武奇怪的态度。
玉帝这个角度,不多说,总之作为皇帝(玉帝)对于臣子的防范之心那时刻进骨子里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伴君如伴虎”一说了。
而天庭满朝文武不举荐二郎神这一事就显得有点耐人寻味。如果从《西游记》天庭的几个战将来看,玉帝用来用去就是巨灵神、托塔李天王父子俩等那么几个,这么来看,天兵天将虽多却可能多是碌碌无能之辈。
碌碌无为也就算了,玉帝手下的人多半还有嫉贤妒能的毛病。正是因为嫉贤妒能所以才不会,也不敢推荐二郎神,因为推荐二郎神这么一个能人极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前途。所以,《西游记》里出现满朝文武不举荐二郎神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往今来,大约也就只有《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里记载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显得特别。因为萧何不仅能识人才,他还能举荐韩信为大将。虽然“成也萧何败萧何”,但在人才举荐一事上,萧何荐韩信终究得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