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红楼|第二十九回(下):“好事多魔”——金玉良缘的新走向

金玉良缘的说法成为宝黛爱情的一块心病。但同时也让宝黛两人更加明了自己的真情所钟。它可象征世间所有的俗念,对出尘之爱的对立。很多读者直接把宝钗代进去,以为这就是宝黛之间作梗的第三者,则未免辜负了曹公的苦心。作者对冤家的解读,尤其切中肯綮。

贾宝玉的情感之路,早在第一回,作者就用八个字定了调――

怎样表现这“美中不足”“好事多魔”?那些“千部共出一套”的佳人才子书,用了一种粗暴简单的方式――放进去几个小人挑拨离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曹公对此很不屑。他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笔墨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人与事,碰撞摩擦,不断产生变量,不必刻意雕琢,自会生成故事。

上回写道,端午节前夕,贾贵妃赏赐礼物,薛宝钗的礼物跟贾宝玉的礼物一模一样。贾宝玉浑然不觉其意,心思玲珑的林黛玉却想到其中有玄机,她对贾宝玉和薛宝钗讽刺挖苦。三人之间的气氛很尴尬。

本回书接上回,写贾府之人到清虚观打平安醮。众小姐丫环盛装而出。笑语喧哗的场面,暂时缓解了林黛玉的紧张情绪。谁知刚到清虚观,又冒出个张道士提亲来。

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张道士提的这位小姐,家世好,根基好,又聪明,又美貌,样样与贾宝玉般配。这位某小姐年方十五岁,与薛宝钗同龄。贾贵妃赏赐端午节礼物没几天,宝姐姐之外,又冒出一个不知姓名来路的某姐姐。林黛玉刚刚松弛的心情,又紧张起来。

她原先把目光放在贾府之内,薛宝钗是她的唯一假想敌。没想过,贾府之外还有无数名门望族。贾宝玉顶着荣国公裔孙与贾贵妃胞弟两块金光闪闪的大招牌,不知多少人家巴望着把女儿嫁给他呢。张道士这样没女儿的,当不成岳丈,也想做个月下老人。

在贾府之外的广阔空间里,有无数个薛宝钗一样的女子,她们青春、美貌、聪明、贤惠,面目美好而模糊。她们不像薛宝钗那样近在眼前,却更让林黛玉绝望无助。她不知她们是谁,不知她们在哪里。她们中每一个都可以是她的情敌,也可以每一个都不是。

林黛玉的心情紧张到极点,接下来一件小事,成为压弯骆驼的那根稻草,林黛玉的情绪崩溃了。

张道士提亲不成,送给贾宝玉一份厚礼。这份礼物中,有一个点翠赤金麒麟。贾母觉得眼熟,却想不起谁家孩子带着一个。薛宝钗说史湘云带着一个。贾探春赞叹薛宝钗有心,记性好。林黛玉听了心里酸酸的,为什么别人不记得这些金玉佩饰,唯独薛宝钗记得?这不说明,她心里一直记挂着那句“金玉良缘”的谶言?

林黛玉回家就中了暑。这暑中得有点蹊跷。刚刚入夏,天气虽热,并不是盛夏骄阳酷暑,她一个小姐,在楼里坐着,又不侍奉别人,怎么会中暑?怕是心病引发的身体不适。

贾宝玉听说林黛玉生病,去探望林黛玉。林黛玉满腹幽怨,贾宝玉来了,正好向贾宝玉发泄出来。

贾宝玉生气了――别人不了解我也罢了,你也不了解我?我一片真心对你,你一点不体贴我,总是奚落我,说话噎我,你咒我天诛地灭啊?

林黛玉的想法是――你心里有我,哪怕我天天提这金玉之事,你也会听而不闻,怎么我一提,你就着急,可见你心里时时想着金玉良缘,故意装出气急的样子来哄我。

我们这些万能的读者,一眼就看明白了,这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误会了,都认为自己一片真心,对方虚情假意。两人坐下来诉一诉衷肠,不就没事了?

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代入贾宝玉与林黛玉行不得。一个有教养的公子小姐,绝不会公然谈情说爱。若他不顾教养谈情说爱,就是个轻浮之人。一个轻浮之人的海誓山盟,如何信得?前不久,贾琏与多姑娘海誓山盟,一宵欢爱之后,还不是把誓言丢到风里了?

贾宝玉与林黛玉经常闹别扭,这次不同于以往,吵得非常凶。贾宝玉走到林黛玉跟前,冲着她的脸怒问。林黛玉战战兢兢,毫不示弱。贾宝玉气得要把玉摔了,林黛玉哇哇大哭,把刚喝下去的解暑汤吐了出来。紫鹃雪雁劝不住,只好把袭人叫了来。

袭人和紫鹃一个劝宝玉,一个劝黛玉,谁知起了反作用。林黛玉认为贾宝玉还不如袭人懂她的心,贾宝玉认为林黛玉还不如紫鹃知她的意。两个人更委屈,更哭个不停。袭人与紫鹃只好陪着落泪。

到底袭人年龄大,心理成熟。她强作笑颜,跟贾宝玉说,这穿玉的穗子是林姑娘做的,你看在这穗子上,也不该砸玉。谁知这话又起了反作用,林黛玉拿起剪子,把穿玉的穗子剪断了。

屋外的老嬷嬷们,连忙去告诉贾母和王夫人。贾母和王夫人赶来,屋里已经风平浪静。贾母把贾宝玉带走,一场风波暂时平息。

贾母看上去整天乐呵呵,她心里的烦恼并不少。只是她的烦恼藏在心里,脸上什么都看不出来,这是老祖宗的涵养。

贾母已是生命暮年,她最牵挂不舍的是宝贝孙子贾宝玉与外孙女林黛玉。两个孩子从小耳鬓厮磨,两情相悦,贾母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欢喜。林黛玉身子娇弱,性情敏感,林家人烟凋零,林黛玉的婚姻将是难题。贾宝玉性情温和,细心体贴,他与林黛玉结为夫妇,一生一世一双人,贾母死了也安心。

可是,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也是王夫人的儿子,王夫人希望林黛玉做她的儿媳吗?种种迹象看来,王夫人努力做一个好舅妈,但她并不想给林黛玉做婆婆。还是妹妹的女儿薛宝钗,更合她的心意。

再有端午节贾贵妃赏赐礼物的暗示,贾母踌躇起来,她内心隐隐意识到,贾宝玉的婚事将是个无解难题。她需要时间,推断能不能破解。

张道士提亲时,贾母的反应有些异常。正常情况下,张道士说那小姐条件那么好,贾母哪怕是出于礼貌,也会问问是哪家的姑娘。贾母一句未问,一口回绝,显然是不打算让外人介入贾宝玉的婚姻。

以贾母之精明,林黛玉对薛宝钗反唇相讥,林黛玉莫名其妙地中暑,林黛玉与贾宝玉吵得天翻地覆,贾母会不去想其中的原因?

只是贾母怎么做?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是她的爱孙,一个是她的爱女唯一的骨血;王夫人和贾贵妃,一个是贾府的重量级人物,一个是贾府的荣光,她怎样做才能遂了孙子和外孙女的心,又让王夫人和贾贵妃满意?这已经够让贾母心焦,两个孩子又不安宁,哭哭闹闹,贾母心里更烦闷,不由落下泪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

“冤家”这个词,缠缠绵绵,意犹未尽。在鬼故事里,他们从人间纠缠到地下,由地下纠缠到人间,走过奈何桥,喝过孟婆汤,几生几世,几劫几灭,总不能释怀。物极必反,恨极生情,“冤家”竟成为有情人之间的昵称。上回,云儿唱的那句“两个冤家,都难丢下”,便是这意思,只是娼妓对着嫖客唱,免不了一股轻浮气。

贾宝玉与林黛玉听到“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如同参禅一般,都潸然泪下。他俩虽不知前世之事,却总感到命运把他俩牵绊在一起,难舍难离。

至此,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矛盾虽未化解,已有冰雪消融的迹象,倒是一直隐忍不发的薛宝钗,很快就忍不住了。下回,薛宝钗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发作了一番。

本回是贾宝玉第二次摔玉。上一次摔玉是第三回,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贾宝玉在贾府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一见如故的林妹妹,听说她也没有玉,他隐隐感觉命运在他跟林妹妹之间设置了障碍,只是,他不知障碍在哪里。

这次摔玉,他已经明确障碍就是那个“金”,他摔了“玉”,金无可匹配,金玉良缘自会瓦解。可这金玉良缘是命运的安排,他又摔又砸,那玉总是不碎。

本回之后,“玉”很少出现,偶尔露面,也只是普通饰物,不再推动故事发展。若把此书比作一棵树,到第二十九回,这棵树根系粗壮,不用道具支撑,也可以顺利展开故事了。

上回,贾贵妃赏赐礼物,“金玉良缘”明晰起来,眼看薛宝钗有取代林黛玉之意。

本回,张道士提亲,林黛玉的情敌忽然变得模糊而不确定。套用现在的流行术语,林黛玉进入到云情敌模式。

接下来,“金玉良缘”也有了新走向,金锁是金,金麒麟何尝不是金?谁知薛宝钗的金锁是不是命运释放的烟幕弹,有意把林黛玉引到错误目标上?史湘云像林黛玉一样,从小与贾宝玉耳鬓厮磨;又像薛宝钗一样,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饰。只是她的金麒麟上没有镌字,被人忽略了。若是命运存心捉弄人,它不会在错误路口设一个假路标,真正的大路口,反而不设上任何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