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对话|讲湾区故事 让世界读懂中国

央广网广州7月17日消息(记者 夏燕 实习生 朱桃)看湾区故事,可“读懂中国”。7月15日,在文化纪录片《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的发布会上,各界大咖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对话,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建言献策。

他们中有影视行业的翘楚,有建筑设计的先行者,也有科创产业的探路先锋、文旅产业资深艺术家。

回望过去,感怀当下,也畅想未来。他们的故事,是大湾区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启动仪式(央广网发 朱桃摄)

“我第一次听到‘背后是中国’这五个字的时候,就觉得我应该加入这个项目。”导演贾樟柯认为,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的变化中,社会和个体也面临着更多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保持了向上、向善的发展势头。“这源于无数中国人个体的努力,而每个个体背后最大的支撑就是祖国。”

爱因斯坦在给女儿的信中,曾明确指出:“爱”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此力量可以解释任何事情,并赋予生命之意义。

在贾樟柯看来,爱因斯坦所提到的“爱”一词,并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泛指一切情感,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我们希望《背后是中国》微电影短片系列具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力量,就是传递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有感情的中国。”

给世界提供一个真实的中国画像,是《背后是中国》的创作初心。今年,“背后是中国”加上了新的前缀――大湾区,因为这里是“中国社会实践最生动的土地”。

“从近代史来看,岭南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变革与开放并存的基因,而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一片拥有巨大经济体量、最新前沿科技、重要民族产业的热土。”贾樟柯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作为创作者,应该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

事实上,第一季《背后是中国》就曾介绍过大湾区的粤剧、舞狮、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先锋个体,也展现了不少具有岭南特色的大湾区文化之地。

“这一次,我们可能会将镜头对准前沿科学家,也可能对准金融从业者、厨师……粤港澳大湾区让我充满了想象力。这么多元素,真的是看不够也拍不够。”贾樟柯深信,这些大湾区建设者的好故事,将给团队带来新的创作支点。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一直秉承的建筑设计创作原则。

对于岭南的建筑设计,何镜堂有着独特的见解。“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基因,展现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享’等传统文化的精神;也要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人文和环境,注重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在何镜堂看来,从大湾区过去与现在的建筑中,可以窥见湾区精神中的传承与创新;而在艺术创作者林帝浣的眼中,挑战与活力是大湾区文化中永恒的闪光点。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村里都是出海打鱼的人,大家都习惯了在危险中寻找前进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正是这样,永远在不断的挑战中寻找新的活力。”

这种乐观、开朗、豁达的风格,也体现在林帝浣的漫画作品中。从去年开始,他以“无需抱怨,可以抱我”和“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为主题,连续两年开办作品展。他希望能够借助漫画,鼓励人们勇敢面对逆境。

有人“生在湾区、圆梦亦在湾区”,也有人“在梦里的家乡入睡,醒来是另一片热土”。24岁时,蔡崇达告别校园,离开故乡,背上行囊,来到广州。大湾区,就是他圆梦的起点。

“作为一个外乡人,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有文化的沉淀,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所以,我跟很多外乡人一样,把广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大湾区的活力与包容让蔡崇达受益匪浅,他形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是“大俗中包含着大雅,大雅中又包含着大俗,譬如很多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都体现在了广州人的日常生活里”。

林惠斌是香港人,自称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穿梭了21年的香港创业老青年”。自2017年广州市天河港澳青年之家成立后,他便致力于帮助港澳青年来穗发展。

“其实很多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一样,都有一个创业梦,但在香港、澳门创业的门槛颇高,市场也不够大,所以他们都很想来内地创业。”

对于林惠斌来说,为港澳青年“搭台、搭梯、搭桥梁”是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帮助港澳青年读懂大湾区,让他们融入到大湾区的火热发展中来”。

融入湾区,协力奋斗,是许多扎根在大湾区青年们的共同认知。

刘鑫宇是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工程师,致力于水下机器人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曾带领团队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机器人水下火炬传递,那是世界首次由机器人完成水下奥运火炬传递接力。

他认为,这个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很多科技同行的齐心协力。“我们最初接到任务的时候距离冬奥会火炬传递只剩6个月时间,当时正好赶上疫情和世界‘芯片荒’,但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幸福就在于,当你想完成一个梦想的时候,会有无数人来帮你的忙”。

刘鑫宇的故事并非个例。目前,大湾区的各类产业发展势头旺盛,正不断吸引来自海内外的人才,给各类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民营科技企业广州中望龙腾软件,生于大湾区、长于大湾区,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软件作坊,最终成长为国内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龙头企业。在副总经理字应坤看来,大湾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这里的科技创新环境,给了我们这样的民营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非常庆幸能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字应坤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