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汉学家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近日,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宣布成立,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汉学家及国内学者与会。

汉学和中国学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文化交流的文明结晶,汉学家则是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海外学者。

汉学家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他们常年专注中国文化,不仅看待中国问题较常人更为全面、客观、深邃,讲述的中国故事也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和理解,甚至能够影响一些有影响力的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国内便曾出现过多次对华不理性声音,以费正清、傅高义为代表的汉学家在矫正舆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熟悉中国,汉学家们还经常被邀请加入本国政府智囊团,并在缓和对华关系,促进中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汉学家讲述的中国故事不仅更加接近真相,也能提供更新鲜、更独到的视角,由此还吸引了一大批中国文化爱好者加入这个队伍。荷兰汉学家伊维德等人就是受前辈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影响,最终与中国文化结缘。

汉学家也是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几百年前,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治国思想、中国的厚重历史、博大精深的汉语被利玛窦、卫匡国等汉学家传到欧洲后,欧洲启蒙运动被注入了新鲜思想血液。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民主思想就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启迪。受中国“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影响,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提出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思想,并影响了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 斯密等人。

与此同时,汉学家们也把很多本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了中国。早期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走进”中国,便得益于这些汉学家们。

人之相交,贵在相知;国之相交,同样贵在相知。汉学家对中国过去与未来、发展与变化有着深度思考和认知,他们在讲述今天中国故事、搭建中外友谊桥梁上依旧有着鲜明优势。

当前,汉学家来自各个国家、专注不同领域,且年龄遍布老中青三代,看待中国问题角度、研究中国问题方法也各有所长。世界汉学家理事会的成立,有望将全球汉学力量凝聚起来。期待这些汉学家们以此为契机,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促进沟通、共同切磋,持续拉近中外“距离”,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