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的确如此,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文人留有大量的怀古诗。怀古诗就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中唐是怀古诗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作品,而且总体水平高。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刘禹锡,他可称中唐咏史怀古之冠。刘禹锡的怀古诗多采用七言绝句或律诗形式,如《乌衣巷》和《西塞山怀古》等都堪称传世名作。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下他的《乌衣巷》。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这是刘禹锡最得意的一首怀古诗。本诗借咏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景象,抒发了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分别描写了朱雀桥和乌衣巷的现况: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首句写朱雀桥,以地名直接表现它过去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是通向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再以“野草花”衬托朱雀桥如今的荒凉冷落。次句由首句“朱雀桥”牵出“乌衣巷”,既表明此二处地理位置上的关联,也进一步渲染怀古的气氛,还为诗句增添了对仗的美感,一举数得,接着以“夕阳斜”烘托出乌衣巷今日无人问津的惨淡、空寂。诗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斜”字,则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野草花”“夕阳斜”反映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这两句写往昔此地豪门堂前的燕子,说它们现如今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旧时”两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旧时”“寻常”两词中寄寓了历史盛衰兴亡的无限沧桑之感。
此诗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构思巧妙,语虽极其浅显,却自有其深意所在,不愧为千古佳作。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