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1956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学院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3个本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山东省首批应用型名校重点建设专业,下设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建筑门窗幕墙与装备、工程创新方法与理论等5个本科专业方向。
师资力量
目前,全院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2人,已获博士学位40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有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重点学科首席岗专家1人,省知名机电专家3人,科技部、中国科协创新方法专家1人,校级拔尖人才3人。
科研成果
近年来,、“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山东省海外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支持专项”支持下,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梯队。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创新方法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20多项,省部级纵向课题3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出版著作和教材60余部。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横向联合和成果转化,取得了“国庆60周年彩车设计”、“上海世博会网上世博山东体验馆”、“高速滚珠丝杠的研制开发”等多项标志性成果。“建筑工程与装备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创新技术实验室”是“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工程机械及其智能装备创新技术实验室” 是“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院一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于2016年承办了首届齐鲁创客大赛和首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并于2017年承办了“知网杯”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创客大赛,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近几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获中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60余项,学生获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500多项,、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学院发展建设历程
导师风采
郑忠才,二级教授,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学校第六批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车辆工程方向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科技厅项目八项,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一项,济南市科技局项目三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省机械工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济南市建委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两项。
宋现春,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首席岗教授,中国生产工程学会滚动功能部件分会技术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机械电子工程”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学报》等杂志特约审稿人,研究方向为精密机械制造、智能控制与检测、机电一体化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青年博士基金、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以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十余项,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史宝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首席岗教授。研究方向为CAD/CAE轻量化、建筑节能技术与装备、振动与冲击、摩擦学。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和引用150余篇次。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5项、企业合作横向课题7项。获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或厅局级科研奖励、以及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8项;并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陈清奎,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负责人,国家级建筑工程及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虚拟现实(VR)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教育信息化技术、文化创意与数字化研究开发工作。出版专著1本,主编出版教材6本,获国家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28项,主持开发完成2010上海世博会网上世博山东体验馆、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工程、CAD/CAM及CIMS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山东省科技厅项目)等科研项目70余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宋世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山东特种设备协会常务理事,山东建设机械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方向研究。致力于起重运输机械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先后主持、参与科研攻关项目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三位)、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次(第2位)、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一位)、济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第1位),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成果奖等多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EI收录9篇。
张明勤, 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建筑大学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TRIZ 研究所所长、校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任北京大学EMBA创新课程教授,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方法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万人计划”评审专家,中国TRIZ研究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理事。主要从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及其应用、绿色建造技术与装备、立体停车技术与装备研究等,完成各级教科研项目30余项,获各级奖励20余项,获国家专利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
董明晓,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建筑大学精密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所长,担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杂志编委,《振动与冲击》、《山东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人。主持完成基金项目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出版编著2部,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0余篇,被EI数据库收录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
于复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光学学会、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先后参与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主持科研基金项目5项,承担横向课题近20项,目前主持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济南市5150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EI收录15篇,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10余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编著、专著15部。
张瑞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和建筑空间交通装备设计与安全评估技术,系统、结构动力学和可靠性理论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 收录30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出版教材3部。主持科研项目5项,主持教研项目4项,参与科研项目三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建筑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王晓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程机械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从事绿色设计与制造领域进行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2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主持或承担“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多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王胜春,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特检院应急救援专家,《机械工程与技术》审稿人等。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致力于工程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工程机械结构健康监测及故障诊断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7项,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山东省机械厅一等奖、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3篇,主编教材5部。
孟宪举,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塑性工程协会理事,河北省振动协会理事,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亚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主要从事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金属材料开式冷挤压成型等方向研究。主持和参与基金项目等10余项,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2部,实用专利3项,2008年获得河北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石家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吕志杰,教授,硕士生导师,兴达机械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主要从事高效加工及刀具材料、机电设备控制与监测技术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5281),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1306),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20090201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1EEM033);等项目,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12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3部。
阎玉芹,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门窗与幕墙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建筑门窗与幕墙技术、钢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工程机械结构优化设计。主持科研项目2项,横向课题多项;参与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质监局科技攻关项目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15篇;完成编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以首位获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4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建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汤爱君,教授,硕士生导师,机电学院机制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精密成形技术。先后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基金、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计划,参与了国家863、。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次。获山东省机械工业优秀论文一等奖多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三等奖,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多项。
程钢,教授,硕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动力学分析、塑性加工工艺与模具优化设计,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和省博士后基金,先后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3项,山东省机械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EI收录20余篇。
陈继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电梯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精密测控系统及机器人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电梯及智能化装备技术。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首位),出版编著6部(首位);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等,山东省软科学三等奖1项。
何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建筑机械设计理论与安全技术评估、复杂系统状态感知与健康管理、液压传动控制。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2项,主持参与横向课题多项,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授权专利8项,出版著作5部。
王积永,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建设机械协会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起重机械技术开发工作,主持开发了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两个系列产品,参与完成了科研项目15项(主持7项),得以批准的发明专利5项(第1位2个),批准的实用新型17项(6个第1位)。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位)1项、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位)1项、各种厅级奖励获8项;在研项目有5项,主持2项(纵向、横向各1项),发表论文43篇(第一者作者16篇),其中被EI收录7篇,第一作者3篇。
郑明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方向研究。主持研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GGX103036)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J11LD19)和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各一项(201102026)。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EI收录10篇。
姜洪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振动与冲击》《中国机械工程》《Meccanica》审稿人。主要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研究,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10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共6项,软件著作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
刘娜,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省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省重点研发项目、省高校科技计划、市高校自主创新计划、等个科研项目,表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国家级出版社著作多部;授权专利2项。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济南市科学技术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项多项。
王忠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获得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得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被收录的论文8篇;参与编写了《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器人概论》等教材;完成了注册软件5套。
徐楠,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完成科研项目2项,主持企业合作横向项目3项,参研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1项,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机械厅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山东省文化厅文化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山东建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有14篇为第一作者,有6篇被EI收录,教学研究会议发论文2篇,编著著作3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7部。
许向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以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分析为研究对象。目前主持校内博士基金1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中8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题为“考虑直线滚动导轨副支承影响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的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闫法义,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内燃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强化传热及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研究。参与完成了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山东建筑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发展计划和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EI检索7篇。获发明专利2项,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教材2部。
赵彦华,博士/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信评议专家Materials & Design 审稿人,主要从事高效精密加工技术,金属激光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研究。2015-2017年度山东建筑大学优秀教师;指导学生获得2017年优秀学士学位毕业设计。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研人进行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企合作项目研究,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EI收录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三、 学院主要科研方向与特色
(一)起重运输机械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学院是国内起重运输机械尤其塔式起重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一直进行着产品设计及理论、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向社会输送了众多本专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本学科在国内首先完成微机上塔机有限元参数化建模和参数化绘图;组建了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检测塔机塔身刚度技术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团队;该团队第一个提出并研制完成部分预应力结构塔机;在国内第一批完成自主知识产权塔机安全监控系统;最先开展塔机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技术、塔机防偏摆控制技术和理论研究。
本学科完成了山东省第一台快装塔机QTK25设计、第一台QTZ250塔机的设计;国内第一台折臂小型塔机(QT10)设计;完成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第一个国际领先的”塔式起重机微机设计平台”,以此技术和理论为依托成立技术推广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42天之内给出图纸并完成样机生产;研制成功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并在国内获得广泛推广,研制成功国际领先的塔身刚度监测技术和理论模型、国内领先的塔机虚拟样机、塔机培训虚拟现实系统。当前重点研究领域为塔机的预应力技术、自适应技术及智能塔机相关技术、塔机损伤图谱技术和理论研究、塔式起重机的动态特性分析以及塔机的结构损伤监测研究、多信息融合的塔机安全评价技术和理论研究等。
(二)精密机械制造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主要由国内相关行业骨干生产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研发。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机床研究所共同承担了2009年课题“高速、重载、精密滚珠丝杠副与直线导轨的研制与产业化”(编号:2009ZX04011-032)、2012年课题“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及装备开发与应用”(编号:2012ZX04002013)。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针对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的关键工艺技术、静动态性能测试、试验技术和装置等方面合作研究,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滚珠丝杠数控加工生产线、滚珠丝杠螺母高效复合加工生产线,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规模。山东建筑大学宋现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研制开发了滚珠丝杠副电动伺服加载试验台、直线导轨液压比例加载试验台、直线电机驱动导轨综合性能试验台等试验装置,在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试验设备水平最高的机械行业滚动功能部件重点试验室,为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
(三)车辆工程技术
研究方向和内容:
(1)在汽车的振动噪声控制、动态特性分析及轻量化设计方面,对汽车结构进行优化和轻量化设计,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动力性和经济性。
(2)在车辆发动机燃烧及排放过程控制方面,研究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燃烧与排放控制的研究,采用光学可视化测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3)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方面,研究车辆中所涉及电控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电控单元开发、车身优化设计及动力电池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特色及优势:在电控清洁燃料车用发动机燃烧和排放控制领域、汽车动态特性及轻量化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机械工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在国家出版社出版教材和专著8部,并承担了十多项企业横向课题。
(四)创新方法研究及推广
依托本学科“山东省高校机械工程创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建筑大学创新设计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TRIZ研究所” 和由本学科发起并挂靠本学科的 “济南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了大量“创新方法普及、推广及应用”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创新方法普及方面,面向全国开展了大量的讲座和培训。先后为北京大学、吉林建筑大学、中原工学院、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为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中国金属学会年会、中国TRIZ高级研讨会等各种会议,为三峡集团、中建八局、湘潭钢铁集团等企业开展TRIZ讲座;先后承担了全国技术创新(TRIZ)培训班、全省技术创新(TRIZ)培训班。通过讲座了解创新方法(TRIZ)的人数达到两万人以上,极大的扩大了TRIZ理论的社会影响力。
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创新方法工作,对一些试点企业开展了深度培训与项目合作工作,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难题。2012年开始,与中建八局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方面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研发了太极吊、钢筋骨架成形机等多种新型施工机械,解决了困扰绿色施工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五)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
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国家级建筑工程及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结合,对传统教学资源形式与教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实现文字到图形图像的转化、2D到3D的转化、静态到动态的转化、单向到交互的转化,使原理结构、运动等知识与信息的传达,更加形象、活泼、精准、透彻、全面。通过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和对象开展教学与实验,可以完成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采用互联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模式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在线教育云平台,属全国首创,力图打造一个让学生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自主学习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本项目已经用于包括山东大学等在内的涉及12个省的20余所大学。本学科建设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及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成功获评全国首批100家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六)机器人及人工智能
机器人是学院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该方向研发的三自由度教学机械手已被成功应用在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中,应用量接近400台;2010年,本研究方向研发的五自由度电动机器人和四自由度气动机械手实现了对突尼斯的大批量整机出口;近几年,该方向研发的机器人手持盒受到了国内同行业研发者的青睐,目前销售量已超过200台,被广泛应用在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切割机器人等多种多领域机器人、机械手和自动化设备中,同时,本方向研发的铸造沾浆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器人也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2012年,本方向为济南军区兵种训练基地研发基于6-DOF液压平台的08式轮式步兵战车高仿真训练系统,并于13年交付使用。该项目于2013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本研究方向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五项,省机械工业办公室和机械工业协会办法的科技进步奖多项,研发的产品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外,还销往突尼斯等地,实现了研学产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与良好发展。
(八)塑性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方向:轴类零件楔横轧轧制技术与装备、三维钣金件参数化及展开放样系统设计、管件翻遍成形工艺优化设计、铝合金板材热冲压成型、圆柱齿轮滚轧成形、微成形技术及微型构件精密成形等,在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数值模拟及质量控制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有近净成形与模具技术研究所。
科研项目与成果:近年来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基金、省博士后基金等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九)建筑门窗与幕墙
研究方向和内容:绿色节能建筑门窗与幕墙系统研究、建筑外窗物理性能研究、智能建筑门窗五金系统研究、既有建筑幕墙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索支承点支式幕墙动态特性研究、建筑门窗与幕墙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等。
科研项目与成果:近五年,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并承担了多项横向课题。
校企合作:本方向充分发挥专业在建筑门窗与幕墙行业中的优势,积极与建筑门窗与幕墙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亚萨合莱国强(山东)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东营胜明玻璃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具有节能、防霾、防盗和智能控制功能的铝合金建筑外窗系统,已经规模化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电梯及智能装备技术
电梯及智能装备技术是学院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我校在省内高校中较早地成立了电梯技术研究所,在新型电梯的研发、电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电梯智能控制系统、电梯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等领域进行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5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4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编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学院与多家知名电梯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电梯技术研发平台。学院及电梯技术研究所组织举办山东建筑大学电梯创新设计大赛,努力促进电梯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可水平和垂直运行的医用电梯创新设计”获第十五届“挑战杯”·海尔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四、 毕业研究生总体就业情况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学生以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学院2016届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流向为国有企业、机关、升学及高效教育单位,其中包括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斗山机床(中国)有限公司、山东省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
五、 研究生奖助体系
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面向全体研究生建立奖励体系,激励研究生认真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通过加大资助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完成学业。包括:
(一)国家奖学金
范围:各类型研究生
金额:硕士研究生2万元/生。
(二)国家助学金
范围:所有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以及非国家工作人员且无固定收入的全日制定向研究生
金额:硕士研究生0.8万元/年·生。
(三)学业奖学金
范围:全日制研究生
金额:分等级设立不同奖学金额度。
(四)“三助一辅”岗位津贴
范围:面向家庭贫困和具有特定技能的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
金额:按在校生一定比例设置“三助一辅”岗位数量。
(五)科研业务费
范围:各类型研究生
金额:硕士研究生2400元/生。
(六)其他奖助学金
范围:各类型研究生
金额:分类设置奖助项目。
(七)国家助学贷款
范围: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
金额:按国家规定执行。
六、 境外交流
(一)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
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选派类别: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国外进行课题研究,留学期满回国后继续在山东建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选拔一流学生到国外一流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外大学免费,国家留学基金为留学人员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2017年选派计划为9500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000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500人;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项目宣传选拔上报,5月中下旬公布录取结果,6月起派出。
2、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
选派类别: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赴国外进行课题研究,留学期满回国后继续在山东建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面向高等学校在读硕士生选拔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机构,需通过国内学校与外方学校的校际合作项目派出。
国家留学基金为留学人员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2017年计划选派800名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项目宣传选拔上报,5月中下旬公布录取结果,6月起派出。
(二)境外高校访学项目
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诺威治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等院校进行访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