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和答辩:硕士毕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来源:彭真明的科学网博客


每年5月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月,是毕业生黎明前的“黑暗”。接下来骄阳似火的6月则成了学子们离校前的疯狂6月,除了穿衣带帽、合影留念外,可以肆意挥霍校园生活最后剩下的几天自由,尽情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最后挥泪高歌一曲“伤离别”。


对导师们来说,5-6月则是最忙碌的时段。上一周时间内,差不多评阅了本学院10余本硕士论文。现论文评审的活已忙完,就先来谈谈工科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的感受。


归纳起来,工科类院校的学位论文不外乎实验研究、算法及软件设计或硬件设计等三大类。


1)依托课题踏实做研究而成文的,一般属于做得好的论文;

2)工作做得扎实,但论文写的不好或做了一些工作,但不是很深入;

3)三年里没做啥事,毕业前短时间内东拼西凑草草行文的。


客观来说,这三种情况呈现一种正常(正态)分布规律。


一、写得好的论文都有共同特点(≥86分)


一般属前沿和热点问题或有课题依托及较强应用背景,任务明确,立论有据,方法理论有创新或改进,方案设计详细,数据真实,结果测试与分析翔实。


最后的附页里一般也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这种论文,读起来很爽。作为评阅人,也愿意花时间细看,因为评阅论文也是一个自身学习的过程。


二、中等水平的论文特点可能原因较多(70≤X<86分)

1、综合类或系统级课题。一般有大课题依托,但一般属团队分工合作的课题。自己做的可能是一个系统中的一个小单元技术。论文却把整个项目的内容或成果全都写出来,面面俱到。这样,反而显得研究不深入,完全没有突出个人工作和贡献。


2、实验设计类的课题。实验室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测试设备,仅仅设计和建立了简单实验方案,却没能做出必要的实验结果和数据,或者仅仅做了点如利用Matlab或其他工具下的仿真,研究不够深入。


3、硬件设计类课题。全文从头到尾都是介绍诸如FPGA开发板、CCS开发环境、硬件配置、接口、各种协议等。文中贴了N张毫无意义的时序图,却没有针对具体应用探讨或描述论文设计的核心问题。甚至到论文结尾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调试结果的展示,最多附上一个板子说明他开发了一个板板而已。至于调试通过没,结果如何,甚至能不能用都没法让人相信。


4、算法及软件设计类。选题不够新颖,对国内外现状分析不深入,方法、理论无创新,无算法描述,软件设计思想没体现。无设计流程图,无核心代码。测试数据单一,缺乏对结果的定量评价体系,工作量不够等。


评阅这种论文,实际就是查错、改错的苦力活。


三、写得差的论文的共有特点是(<70分)


文不对题,结构混乱,逻辑不严密,方案或原理过于简单,实验粗糙,数据或测试结果不可信,无应用实例,甚至有明显错误等。论文总结里根本看不出作者本人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这类论文一般是平时不做事,或被“导师”放养和无人指导,或去了公司实习,或自由拟题和研究,短时间内匆匆行文等。这类论文附页中,一般无成果发表或是在不用审稿、交钱就录的很烂期刊上发一篇短文凑数。评阅这种论文,就是死细胞和很痛苦的事情,根本没法看下去。




论文答辩中出现的问题


今天上午完成4位硕士生答辩,下午14:00开始接着进行了11位软件工程硕士答辩(本来下午安排7位,晚上安排4位答辩,我作为答辩主席,强行争分抢秒在下午18:00前把这11位学生的过场全部跑完)。


屈指算来,,29位硕士,23位软件工程硕士的答辩。经过这么多长答辩,今天下午感觉彻底麻木了。已经不想再提任何问题为难学生了,就在论文上有问题的地方做些标记,要求提交正式稿时修改修改罢了。


能亲眼见证这么多学生即将拿到梦寐以求的学位,真为他们高兴,然而心情也是很复杂的。前几天写了一篇“工科硕士论文评阅面面观”,说等本周答辩完了还要接着写一篇研究生论文答辩面面观。


尽管明天全天还要继续参与余下14位硕士论文的答辩,我想明天的情况还是基本一样,感受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连续鏖战,身心已经十分疲惫。


我实验室今年毕业的8位硕士研究生,周二下午就已经全部完成答辩,晚上我们庆祝全体顺利通过时,他们告诉我,总算轻松了,尽管预先知道会通过。这么多年来,参加答辩,我自己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和经历。


记得第一次参加答辩时,还真有点紧张,一怕提不出问题,二怕提的问题切不中要害、显得没水平等,现在想来那都是多余的。近期很多博主都提到了研究生如何答辩的问题,如“轻松自信去答辩”(唐常杰),“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要好好走过场”(王德华)等从不同方面描述了当今研究生答辩的万象。


事实已经证明,研究生到了可以提交论文答辩的份上,我想通过都是必然结果了。现在看来,至于答辩场上学生表现如何,已经是无关紧要了。所以,我想谈谈答辩组老师是如何“对付”答辩生的不正常现象。


多元化方向组成的答辩组成员。答辩组的5个成员中,形成了硬件、软件、实验、算法等涉及多个学科方向的多元化研究背景。成员阵容基本囊括了本组答辩学生的全部方向。因此,一般不会出现提不出问题或方向不熟悉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态势,答辩学生马虎不得啊。这么多年参加众多学位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发现答辩组老师也存在一些令人不爽的非正常现象。


存在的现象有哪些


非正常现象一:变得不怎么看PPT和听讲解。学生在对着PPT认真讲解,答辩组老师则大多埋头翻论文,从中挑错,从中挑问题,估计答辩前未曾阅读过论文。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其实,这样容易错过部分学生精彩的演讲,也容易错过答辩生的一些精致的PPT设计方案。我感觉,很多学生讲解还是有激情的,PPT是精心准备和设计过的,是值得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另外,对答辩生的认真态度和劳动(可能为答辩PPT准备了好几天时间)也是一种不尊重。


非正常现象二:提问老师不按规矩出牌。正规论文答辩有答辩的规矩,老师想提问,一般事先说明有2个或3个问题要问。结果说话不算数,2个完了,接着来3个、4个,且不断追加,甚至没完没了。无辜拖延了答辩的时间,让其他评委有问题也没时间质询。


非正常现象三:答辩越来越像一个茶话会。A老师的问题还没回答完,B老师就开始中间插入问题,甚至C老师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再也不给A老师机会。让答辩生没话正确判断,不知道先回答哪个老师为好。


非正常现象四:学生导师或课题组成员干预。虽然规定导师要回避自己学生的答辩。但由于集中答辩,场地困难,很多答辩就临时安排在导师办公室或会议室。因此,导师经常也在旁听。回答问题阶段,看见学生为难,时常站出来替学生介绍研究背景和做的工作,为学生解围。让答辩委组成员很难做出正确判断或在质疑中判断学生问题所在。另外,答辩组成员中虽非直接导师,但有属于答辩学生的实际指导者,所以也会不自觉的袒护答辩生。


非正常现象五:对自己学生宽松,对其他学生严格。有些导师对自己学生很宽松,连起码的论文规范性都不过问,更不会关心论文质量问题。既放水,又放养。但在答辩过程中,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却很多,也很尖锐,要求很严格。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非正常现象六:提不出本质和核心问题。非个人研究专长的论文,却每答必问。感觉如果不提问,好像没完成任务和不能体现专家水平似的。这种提问,往往令学生难堪,搞得不好最后令自己难堪。


推荐阅读

研究生可以问导师的八件事,也是指导教师会帮你做的八件事

本、硕、博区别的“兔子理论”

此文在手,外文文献无忧!

学区房该不该买 , 计量经济学告诉你!

经济学博士生论文写作指南

精选推荐|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复旦大学博导彭慧胜:如果再读一次研究生

世界名牌大学课件下载地址,很难才弄到的!非常有用...

陆铭:写给不想做学术的你

在论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

颜宁央视“开讲”: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

·

·

END


l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l

计量经济学服务中心

更懂计量,更懂你

回复关键词:微信群,进入中心科研社群

学术QQ群:

品牌网站:www.aiwan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