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大学历史系两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了大量雷同内容,两人的硕士学位均被安徽大学予以撤销。再加上此前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高校“抄袭门”频频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国内学术研究现状的关注。
一直以来,论文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否毕业的最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论文的“独创性”更是许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必须要求。在学生提交论文时,会被要求签署一份“独创性声明”,以保证自己的论文确属原创,这也成为能够顺利毕业的必须条件。
高茜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承担本科和硕士的教学任务,她说,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要求学生在提交毕业论文时,同时要签署一份“独创性声明”,如果不提交,毕业论文环节是缺失的,学生就无法顺利毕业。
高茜说:“不光是我们学校,很多211院校,还有一些三本、民办院校都要求学生牵这个独创性声明,这个要求普通本科生是根本达不到的。”
在高茜看来,独创性虽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但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共识。
高茜说:“要求你一方面你有你独到的见解,是非常明确的有创新,但是我们高校在对本科生论文的要求的时候,绝大多数的院校都没有把什么是独创性跟学生讲得很清楚。”
学生们只要在‘独创性声明’上签名就可以,独创性是什么?自己的论文能不能达到要求?很多人不知道。她说:“有学生问过,给我打电话,因为这个独创性声明不是我们导师跟前签的,而是交论文的时候有这一页放在里面,学生问我,老师要我签这个独创性……我也不好回答她,我能让她不签吗?不签就不能毕业。”
高茜认为,这种做法无形中让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学会弄虚作假,并且不需要承担后果,因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而目前,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也需要学校重新对专科及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重新定位。
她表示,我们的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现在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安徽的招生已经接近百分之五十了,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对本科生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学术的这种能力。
高茜的观点,得到了较多数网友的认同,截至目前,在中国之声微博微信上,有六成网友认为,论文的完全“独创性”在本科阶段难以达到,加上毕业压力,很难有充裕时间做出一篇资料详实、有独创性的毕业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青藜说:“论文里面所有的引用别人的话、观点,都应该注明出处,应该做一个切口比较小的研究,做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可能你得出来的观点没有什么新鲜的,可能是应证了别人的观点,但是只要你做的研究本身是你自己用的一手资料、研究方法来分析,就够了。 ”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持同样的观点。她表示,本科别谈什么新观点,他能把基本的问题学明白就不错了,所以对本科的论文提太高的要求有一点太高估,只要是基础领域当中对某个问题了解,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四成网友认为,高等教育阶段,论文仍是对四年所学的见证和总结,论文的独创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网友“三三”就说,“这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程序,为什么要打破这个传统?”
实际上,对于取消签署声明的担忧,更多的来源于学术现象频发。仅今年3月,就有吉林大学和安徽大学两所高校出现学生论文雷同事件,而按照媒体的总结梳理,目前各高校的“独创性声明”大致为:“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这样的表述,区别于论文质量的高标准,更像是一个对于学术品质的基本承诺:不抄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者认为,突然取消恐怕会传递更加不好的信号。他表示,独创型说明是体现了学生做完这个论文之后,对自己做了这项工作的一个承诺,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取消,目前已经出了很多抄袭也好,不是原创的论文也好,又取消了这个独创性声明,会释放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又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怕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觉得既然连独创性承诺都没有了,那我就可以更肆无忌惮的做这个论文。
徐智,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认为目前学术不端的背后,有开题审查不严、、评审答辩走过场、抄袭需付出的成本低等一些列原因。
“我之前在香港念书的时候,它是每一个作业都要签一个这样的声明,承诺你不是抄袭,你要先把作业交到系统里面去,系统里面就会出一个这样的声明给你,你就签名交上去。但是这个抄不抄袭是有客观判断的,有系统可以判断你的作业是不是抄袭的。声明签下来有机制来判断你是不是抄袭的,这个签字就变得有意义,如果没有判断的话,那就是一纸空文。”徐智说。
高茜表示,要彻底纠正学术不端,一是要区分各级别学位培养的目标,提出适当要求,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良好学术意识的养成。她认为,学校和学生都没有高度重视,并且没有让这样一个观点深入到学生心中。
她说;“在国外做访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跟他们沟通过,国外的学生对学术不端、抄袭(的教育)不是大学阶段,在中学,甚至在小学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了,是个不能触碰的底线,而我们都是在大学阶段,而且是大学的后期甚至研究生的后期,直到做论文的阶段才接触到这个问题,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稿件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记者:周益帆
编辑: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