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屈原赋今译

全身的佩玉,风吹得丁丁当当。

我把香草熬水洗了澡,

看了中国还要看四海,

等待谁呵,在那河的中流?

快来赶我这香木的龙舟。

吹着排箫,在想哪一个?

我已插上槟榔,拴上蕙,

我望着老远老远的岑阳,

让我的魂灵,飞过大江。

在冰雪中开路怎有下场?

石滩它只浅又浅。

我把琼琚丢在澧水边上。

公主们来在这偏僻的岛上,

等人人不至,日已昏黄。

听说好哥哥他在叫我,

九嶷山的诸神都来欢迎,

我把围裙丢在澧水边上。

送给那不相识的一些姑娘。

云中君,你已旋回着飞往下界,

我要翻过空桑跟着你来。

是我掌握着他们的寿命。

云中君,我要和你赛跑,

谁也不知道我干的勾当。

送给那离开了的女娇娃。

你但愿人永年青花永好。

香气袭人呵,绿的叶子,白的花。

你看,人人都有好配偶,

你来时不说话,去时不告辞,

你忽然去,忽然又来。

在云端为谁等待?

想和你在天池中洗澡,

我盼望你,不见你来;

只有你才是我的生命!”

照耀我的栏杆和扶桑,

我控着马儿将何往?

我拿着雕弓往西降,

同你游泳到河边,

你向我拱手,

有个女子在山崖,

谁能使我再美?

吃了使人不易老,

你怕依然在想我,

我是不想再回家,

你箭来,我箭往,

恐后争先,谁也不相让。

有出无入,有去无还,

依然拿着弯弓和宝剑。

我把花给你,你把花给我,

《九歌》一共十一篇,全部是祭神的歌辞。自汉以来,这些歌辞相传为屈原所作。前些年辰有过一些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古代的民歌,并不是屈原的作品。有的人甚至否认了屈原的存在。但也并没有充分的根据,结果只是好奇而已。

“九”并不是数目字,或许是“纠”字的意思,取其缠绵婉转。《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又“奏九歌而舞韶”,可见《九歌》是古代相传的乐曲。前人说,因旧有歌辞鄙俚,屈原又另作了一遍。虽是出于揣测,大抵近乎事实。但由歌辞的清新、调子的愉快来说,我们可以断定《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时的作品。

十一篇歌辞有六种写法。第一种是叙述祭祀的排场,如《东皇太一》《礼魂》。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少司命》(这两位都是女神)。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云中君)、《河伯》(河神追求洛神)。第四种是叙述女神的失恋,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但在这一种中,前二歌是戏剧式的写法,后一歌是小说式的写法。第五种是祭者把神丢在一边,不愿意离开欢乐的祭场,如《东君》。读《东君》就仿佛有《诗经》上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女)东方明矣,朝既昌矣!(男)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的那样的味道。第六种是直接礼赞,如《国殇》。这是赞颂阵亡将士的歌。只有这一首,没有包含恋爱的成分。

古时候祭祀神祇时正是男和女发展爱情的机会。就在《诗经》里面也有好些诗还保留着这种情形。故在祭神的歌辞中叙述男女相爱,男神与女神相爱,或把男女之间的爱情扩大成为人神之间的关系,都是极其自然而现实的。以前的注解者,不懂这种古代情形,动辄便以为是屈原的寄托,爱扯到君臣之间的关系上来,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诗歌的翻译是很困难的,译古代的诗歌尤其困难。古代的歌辞太简单,宾词每每没有主词。名词、代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调,也都了无分别。加上脱简、传写、翻刻、虫蛀、鼠咬、后人的任意改窜,经历了两千多年,也不知道有多少词句上和文字上的误夺、增益。过于胆大,强作解人,固然容易犯错误;过于胆小,拘泥成文,那也永远读不通。因此,只要有相当的根据,只要在逻辑上、韵调上合乎情理,我倒赞成不妨稍微胆大一点。译诗是一种创作,读诗也是一种创作。

我自己应该是属于胆大派的一个。这些译文,有好些地方便是我的大胆的解释。原作是歌,译文也希望它是歌。这就不免更受了一层约束。凡和前人的解释有不同的地方,我大抵注出了,请读者参考。

我希望这些译文和注释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原作的了解。离开原文单读这些译文,我觉得也还顺口。我是用了工夫这样做的。无论怎样,总不及原文的简洁、铿锵。所以,最好还是直读原文,通过自己的一番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