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中学教师到重点中学校长,从一线教学岗位到教育管理部门,从公办体系到民办体系,从单体学校到教育集团……作为一名校长,柳袁照的经历在普遍性中又有着相当的典型性。目前担任重庆巴渝学校总校长一职的柳袁照,当初为何选择进入民办教育体系?在交流中,他向我们谈到,是因为看重民办教育的灵活性。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柳袁照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无论从数量上或者是从质量上,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队伍和公办学校相比是有较大差距的。然而柳袁照认为,民办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相比于公办学校,它在机制上更具活力,“我们不在乎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优秀多少,而在乎这个机制的灵活,有时候机制的死板,会把优秀也变成平庸。”
进入民办学校的柳袁照感受到,在灵活的机制下,一般老师和校长的积极性更能被调动,能够更多地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民办学校的用人限制比公办学校更少,不会出现公办学校那样多的论资排辈的现象。”相较于公办学校行为处事上的许多规章掣肘,民办教育在这方面的限制也会少一点。
“我为什么要加入民办学校?因为那里还有一片和公办学校不一样的天地,在那里去用心办学,可能会办出和公办学校不一样的光彩来。”
教育家之外,柳袁照还兼有作家与诗人的身份,诗人的眼光始终贯穿于他的教育理念之中。作为在中国最早践行诗性教育的人,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后,柳袁照依然保持着对这一理念的高度热忱。在他看来,诗性教育能否实现与学校的性质无关,而与办学人和学校团队自身的状态有关,“假如说我们是一个有诗性的人,那么我想民办教育是随时随地还是会遇到诗意的,不会都是市场、资本和盈利,它还会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善的一个美妙的天地。”
何为诗性教育?柳袁照给出了三个关键词:一是本真的教育,二是唯美的教育,三是超然的教育,也就是不要过于功利的教育。想让民办学校有诗意,首先要通过改造老师和校长来改造学校的文化,也就是淡化学校的功利色彩,从育分到育人,回归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当中。
柳袁照笑着说,这一点恰恰也是与民办学校目前面对的急需改变的现状相契合的。从前民办学校可以提前招生,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了,都是普通的、差不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办学校的分数优势会消失,这就是在倒逼办学者和校长去做完全的人的教育,“我想这其实也是一个让民办教育回归教育原点的契机。”
2019年秋,全国小学语文课统一使用部编教材,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教改连番动作之下,“大语文”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这个词最早由已故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老师提出,指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两翼”。发展到如今,“大语文”已经扩展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涉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培养。从近年的高考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看出,不仅是语文的卷面阅读量要从7000字增加到10000字,甚至连数学、物理这种标准理科学科,也开始注重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题干的能力。“大语文”,早已不再局限于语文相关。
作为语文教师,柳袁照对“大语文”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柳袁照看来,在课堂里学语文是学思维的方法,提升语文的素养和审美意识。但本质上,人一生的过程当中,无时无地不在学语文。孩子从懂事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其实就和世界在进行对话,也就在学语文。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老师就会让孩子们看图说话;高考作文常用的材料作文形式,也是根据给定的图片或文字材料,进行写作。
柳袁照说,本质而言,看图说话和根据材料写作文,其实就是和给定的内容进行对话。对话需要表达,而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用你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种从读图到对话再到表达的过程,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在柳袁照的理想中,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读书,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社会进行对话,通过一件事情,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景物,要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来,这是需要训练的。他对“将语文课堂扩展到学生的整个人生的生活场景当中”这一教学思路表达了赞同,学语文绝不是基于课堂和书本上,是要拓展到整个社会,正也与陶行知的“学校即社会”这一观点一致。
先“道”后“术”,调整心态再看变局
近几年来,民办教育领域新规新政频出,时至今日,仍有学校与办学人处于举棋不定的摸索状态。在这些新规之下,“规范办学”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谈到当下的形势问题,柳袁照认为,民办教育会遇到机遇,也会遇到挑战。
在柳袁照看来,对抱着功利之心来办学的人来说,显然会因规范性政策受到诸多限制;但是对那些真心想要做好民办教育的人和集团来说,规范办学其实是有利的,因为那些比较劣质的民办学校会被淘汰,剩下的优秀民办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举例说,以前常见的“公参民”学校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而是以民办教育的地位身份来获得公办和民办的双重的优势,这种学校的产生对于纯粹公办学校和纯粹民办学校都是不利的。这一次整顿,虽然短期内确实会给民办学校造成不小的震荡,但长远来看,则是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好处的。
毋庸讳言,清理带来规范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许多原来有公办身份的校长和教师,现在要面临留在民办还是回归公办的选择。对此,柳袁照为我们分析道:短时间内,这或许会给民办学校带来优秀校长和教师的缺口。同样,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一些民办学校来说,不能再打出名校的招牌,民办学校本身的校长和教师团队的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民办学校势必要加快教学与管理团队的建设。
在教学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之外,柳袁照向我们着重强调,校长更需要心态上的转变。从前有一些校长选择从公办进入民办,可能是看重民办学校更为优厚的待遇。然而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律选择非营利,办学者本身不赚钱,这部分校长想要继续从前的高薪待遇,显然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应该怎么调整心态呢?柳袁照给出了一个形容,“一定要用慈善家的心态来办学。”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在传统印象中,公办学校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而民办学校则相对不那么突出这一点。但在如今的形势下,假如民办学校的校长还时刻想着成本,想着营利,想着市场,那么就很难把学校办好了。
有了合用的人才,民办学校要做好的关键,还要有特色课程。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以国家课程为主,但是民办学校还是要以自己鲜明的特色课程作为补充。而即使是所有学校都一样的国家课程,在转变为学校的实施课程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个性化的推进途径。
“以前民办学校相对来说更多的还是粗放型发展,现在到了民办学校需要精细化发展的时期。”采访临近结束时,柳袁照为我们总结道,经历过最优秀的、最差的、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之后,他感觉到现在民办学校必须彻底地脱胎换骨,改造自己,改造民办学校的文化,“要先解决灵魂层面的事情,弄明白民办学校的‘道’,然后才轮得到讨论细节;当我们弄明白了‘道’,排第二位的‘术’也就自然而然了。”
2021年12月19日,“破局·重生”2021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即将于线上举办。柳袁照校长将与其他几位专家、校长一起,出席本届西湖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畅谈本年度教育形势与变化,为民办教育界同仁破开迷障,重建发展之道!
更多详情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放出最新消息!也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