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领读”,《唐诗三百首》短视频化值得期待

6月22日,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正式上线。对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大事件。这个项目由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发起,或许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最权威的唐诗视频化节目。

人们有理由对这个系列视频节目产生期待:中华书局是最权威的古代文化典籍出版机构,以严谨著称,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专业,是优势学科,叶嘉莹先生从加拿大归国后长期在南开任教,也让南开大学文学院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古诗词研究和推广中心。

参加视频录制的还有北师大教授康震,作家纪连海、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北师大教授马东瑶,以及沈立岩、张静、李广欣等多位南开教授学者。据说,每一条视频发布前,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还会再进行一道审核,将对纸质书的严谨延续到新的传播媒介上。除了系列短视频外,项目还在抖音站内组织了多次挑战活动,参与分享唐诗既有蒋勋、于丹这样的文化学者,也有最近爆红的新东方直播间老师董宇辉。如果说中华书局和南开文学院代表了项目学术水准的话,这些“文化名流”代表的则是这个项目的传播性。

98岁的叶嘉莹先生不仅参与了部分诗篇的讲解,还分享了自己读《唐诗三百首》的经历。她说,自己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没有老师教,只是因为喜欢,总是翻来翻去地读诵”。虽然当时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情感还不能完全懂,但长大后随着经历增加,顿然觉悟。因此她特别鼓励大家学习唐诗,即便初学时可能不解其中深意,接触古典文化也能让人受用终身。

叶先生的话,道出了以前人们学习古诗词的艰难。《唐诗三百首》是很多中国人诗词启蒙的开端。在学会认识汉字之前,很多人就开始背诵唐诗了。我印象中自己背诵的第一首是《咏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首诗是大诗人骆宾王的作品,开始以为是一首儿歌。

当时父母给的是一本看图识字类的书,我对书上的字没有兴趣,但是却跟随做语文教师的伯父,“死记硬背”了很多。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在阅读“知识”和“解释”之前,就可以通过口头诵读和看图,来感受唐诗的魅力。仅仅通过“声音”,唐诗中的意境和形象,就能穿越千年时光,在一个儿童心中唤起对美的向往。

视频时代为儿童接触唐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部分唐诗篇幅都不长,一段短视频就可以“朗诵”完毕,再配以音乐和画面,能够给人提供一种综合的审美感受,它可能更接近古人创作时的氛围。

视频时代配合电视普及以来,一直有很多人想做经典文学作品的视频化,央视的《百家讲堂》就是很好的尝试。不管是纪连海还是康震,最初都是在《百家讲堂》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如今他们讲唐诗的视频又在抖音受到欢迎,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像《唐诗三百首》这样的经典作品,一旦和视频结合,可能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不断“返回经典”,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近20年,中国开始出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大受欢迎,年轻人在聚会的时候,开始喜欢穿汉服、唐装,也有人像古人一样“斗诗”。在我周围,写旧体诗的人也多起来了,人们开始重视韵脚和对仗、用典,把今天的生活和先人的情感对接起来。

在这次“天花板版本”出现之前,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尝试对唐诗进行短视频的表达。这说明现实中存在着巨大的对经典文学视频化的需求,不仅是成年的古代诗词爱好者,也包括一些爱学习的少年。这可能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含义之一,你必须从自己的文学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唐诗,也可以像唐诗所描写的那样去生活。

“唐诗三百首”的短视频化,是这种努力的新阶段,也会受到观众的检视。比如,已经上架的视频大受好评,但是已经开始有人提出建议,“张静老师如果是穿传统服装来讲解,会不会效果更好?”这就是网友的可爱之处,也是创作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你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创作出“新经典”。我们需要经典的《唐诗三百首》不断再版,也需要“经典的”唐诗视频版,做一套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唐诗三百首诗篇,绝不是轻松的事情,因为注定会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素材,会影响无数家庭和孩子。

最近两年,抖音正在加速成为国民的“学习平台”。不久前的六一儿童节,平台上线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短视频系列节目,现在又上线“唐诗三百首”,这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更多优质学习资源,也把关注领域从科普过渡到文学素养的普及,照顾到孩子们的不同兴趣――我们可以期待他们的美好未来,至少唐诗和他们更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