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孟浩然与酒

唐朝诗人之间的友情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杜甫,他对李白是崇拜的、挂念的,为李白写了不少诗,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等等。但李白的诗作中极少有杜甫,明显对这位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杜子美不太感冒。

李白最喜欢的应属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孟浩然,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无人不知:

其实,他还有一首诗更直白地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感情,《赠孟浩然》:

全诗描绘出一幅高人雅士的形象。“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意思是: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沉醉于自然美景而不愿去侍奉君王。

再想想孟浩然那首著名的《过故人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同样给人一种田园散淡印象,让人觉得孟浩然喝酒该是小酌怡情的风格吧。

但孟浩然其实并非无意仕途,而且喝酒也是动辄喝醉的。

很多人都知道孟浩然求官不得的故事。一次是他去朋友王维的办公地,恰好唐玄宗来了,皇帝也早知孟浩然的大名,想看看他的最新诗作。按说这是一步登天的好机会,可孟浩然在皇帝的期待下却吟了这么一首《归故园作》:

结果惹得皇帝不高兴,“不才明主弃”分明是在说皇帝不识人才嘛。

意思非常直白,可结果仍是失败。

其实他有过一次机会的。采访使韩朝宗有意招徕孟浩然,约好一起去京师,结果时间到了孟浩然却正与朋友喝酒,喝多了,喝醉了。别人提醒“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就是喝起酒来啥都不管,于是错过了自己的一次仕途机会。

再后来,朋友王昌龄从岭南返回,途经襄阳时孟浩然热情招待,非常高兴地一起喝酒。不幸的是,又喝多了,甚至因此发病而死。所以,醉酒真不是好事啊。

但,教训是很难吸取的。公元762年,孟浩然死后之二十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采石矶,酒后“跳江捉月,骑鲸升天”。

按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里的说法,“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

一代诗仙如此醉死江月之中,虽然可以将这种说法想象成浪漫无双,但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李白的生命哪怕只是再延续三五年,想必也能给后世留下更多传世好诗吧!

李白如此好酒,以致于他的诗作与美酒也密不可分。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当天子将李白招为近臣时,他又留下了醉酒使气,让贵妃磨墨、力士脱鞋的传奇故事,以及那传颂千年的《清平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在山东所写,但他的故乡是在哪里呢?

关于李白的身世有很多说法,如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祖籍陇西,幼年时随父亲迁居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所以后来自称青莲居士。

想来李白喝遍了当时四川乃至全国的美酒,但为什么他那么容易醉呢?除了自己贪杯,是否也有酒质酒品的原因?那个时代的所谓“美酒”,如果按现代科技标准,是否让人伤身易醉?

假如李白回到今天的四川,相比千年之前,一定能够喝到更多真正的好酒、美酒。比如李白喝了五粮液,会不会也留下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