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美女的诗歌特别多,四大美女里西施应该占第一,其次恐怕是属于明妃王昭君了。据有人统计,历史上有500多个诗人都创作有王昭君的诗歌。
因为昭君出塞是历史事件,这种咏史诗有点难写,把握不好容易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讲,唯有杜甫的《咏怀古迹》可为绝唱。
乾隆皇帝对诗歌很有造诣,留有四万多首诗,是古今创作诗歌最多的人。他在《唐宋诗醇》里也说,古来吟咏王昭君的诗歌,当数杜甫为第一,欧阳修、王安石次之。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写一个名人,这第三首就是写的王昭君。安史之乱前后,杜甫早就想回河南老家,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现在他已经离开成都,又即将离开夔州经过长江三峡到达荆州。想到即将经过昭君村,想到王昭君一个弱女子尚能为国和亲,于是深有感触写了这首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写连出绵不断的山川气势,它们好像都朝着王昭君故乡奔涌而来。第一句气势磅礴,第二句缩小落脚到昭君村,意在烘托王昭君的女中豪杰本色。
第三四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从京城皇宫,到大漠风沙,再到落日黄昏中的青草孤坟,简要地概括了昭君的一生,其中无限省略,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五六两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回过头来写汉代的社会现实。写汉元帝刘奭的昏庸和画师毛延寿的唯利是图,写女子的无奈,交代悲剧的社会根源。
尾联最后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两句作结,借王昭君弹奏胡地乐器琵琶所发出的悲愤和抑郁腔调,表达出思念故国家乡亲人而不得见的千古幽怨。
昭君和亲虽然是悲剧,但她终究是为国效力,死后还能魂归故里。而诗人杜甫有心报国却不被重用,半生漂泊,穷困潦倒。杜甫这首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叹。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写有《明妃曲二首》,这里是第一首。诗歌简明易懂,前半部分就是写王昭君的美貌形态,风度气质,后半部分写她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怀。
王昭君离开汉宫的时候,春风满面美貌如花,她的形态让汉元帝都感到惊讶。送别王昭君回来,就责怪并杀死了画家毛延寿,可是要知道从来人的神韵是画不出来的。
从此王昭君一去不回还,直到穿尽陪嫁的汉服。要想知道遥远南方故国家园的消息,那就只有依靠鸿雁传书了。对比从前汉武帝长门锁阿娇,王昭君已经很不错了。
杜甫的诗写王昭君,重点写的是王昭君的生离死别和幽怨思念,突出的是王昭君的悲剧色彩。而王安石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评为第二,其成就仅次于杜甫,主要在于诗歌的立意的新颖独到。
杜甫在感叹王昭君的悲惨遭遇,而王安石在赞叹昭君和番,写出的是完美的喜剧色彩。有人说王安石在与杜甫唱对台戏,写的是王昭君的翻案诗。
从王安石的诗歌里可以看出,一是昭君和亲并不是昭君的不幸,“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那陈阿娇她是在南方的汉朝,但最后还不是禁闭在长门宫内。
二是为画家毛延寿辩护,他是被误杀。“意态由来画不成”,因为画家只能画出人的外貌,并不能画出内在的精神气质。那么既然是错杀,反过来皇帝就有责任了。
三是王昭君不只是哀怨忧思,而是有一种家国情怀。“寄声欲问塞南事”,“可怜着尽汉宫衣”。虽然远嫁,她还关心着故国家乡。那么多年,一直不着胡服,仍然穿的是汉服,甚至把陪嫁的汉服都穿完了。
以上这两首诗,杜甫是借王昭君的远嫁和梦回故国来写自己的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王安石也是用王昭君的故事来抒情,表达自己在政坛上缺少知音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角度不同,都是佳作。
由此看来,人们评说写王昭君的诗歌,杜甫为第一,王安石为第二,还算准确。另外王安石的诗歌写出后,欧阳修立即写了两首诗来唱和,水平也是不一般。现附录第二首如下。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