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贬他乡十年的才子终于返回京都,站在长安玄都观前,欣赏灼灼桃花,万般感触涌上心头,不禁吟唱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桃花》)。这首诗因被认为是讽刺当权者,随后,才子再次被贬谪异乡。
辗转异地十年载,此时的才子已年过半百,重返长安玄都观,不禁再次感叹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
一方面我们唏嘘感慨才子的命运多舛,一方面也被其执着乐观所折服。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才子没有消沉落寞,反而越挫越勇,旷达豪爽,他就是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市,生于河南郑州荥阳,他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二十一岁登进士及第,十年后由地方调入京城,为监察御史。在顺宗永贞元年(805),同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改革弊政,使政局焕然一新。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又迁官更为遥远偏僻的连州(今属广东),后又转徙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回到洛阳,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有《刘宾客集》,存诗八百多首。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回顾刘禹锡的一生,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所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哀怨,表达身处逆境但不肯降志的执着精神成为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内容。刘禹锡本人生性阔达乐观,所以读他的大部分诗反而不会让读者感到沉重悲切,而是会领悟到一种傲视苦难,独立不屈的精神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不息的活力和直面人生的乐观向上的生命激情;一种高洁坚毅的人格魅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从和州刺史罢归洛阳途中,在扬州与好友白居易相逢时所作。
自从永贞新政失败后,刘禹锡辗转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在这些巴山楚水之地,他被岁月磨砺了二十三载,尝尽了人生的辛酸与苦辣。半百之身的他,在归途中遇到白居易,好友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即席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随后刘禹锡便写下了这首诗酬答好友真情。
“在巴山楚水偏僻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贬谪岁月。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已非旧时光景。沉船侧旁有千艘船只驶过,病树前头万木正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杯美酒振奋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全集》)。所以我们在赏析、感受这首诗时要“顾及全篇”,把握诗歌总的倾向与基调,由此,白居易的赠诗为我们提供了窥探本诗的突破口。白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刘禹锡才华的赞美和悲惨命运的哀叹: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白居易的赠诗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语言亲切自然,但作者将刘禹锡的遭遇归结为神秘不可测的“命运”,除了感慨,就是悲叹,充满了消沉,哀伤、无可奈何之气息。
再看刘禹锡的赠答诗构思精巧,既宽慰了好友,又不失积极昂扬之气概。由上可知,白诗充满了对刘禹锡坎坷命运的同情,为其打抱不平,充满了愤慨,但又无可奈何把这些悲惨过往归结于“命运”的安排。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一个充满昂扬斗志精神的刘禹锡来说,是无法全盘接受的,这与他的理性思想观念是相悖的,他曾说过:“怒人言命,笑人言天”。所以在构思本诗时,刘禹锡需要克服情与理之间的矛盾,并且他也机智地化解了,在不辜负好友真挚情感的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句话正是诗人顺承好友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自己二十三年坎坷不平所作的总结。其中“凄凉”和“弃”是诗人现实经历的情感生发,二十三年蹉跎岁月的凝结。“凄凉”二字,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也是内心苦绪的表达。
“巴山楚水”地方偏远荒凉,即现在的四川、重庆、湖南一带。唐代,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这些巴楚地带并未开发,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地理环境也比较恶劣,李白就此曾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的感叹。眼前所见,生活所居,远在异乡的刘禹锡怎能不觉得“巴山楚水”是凄凉之地?
客观环境的凄凉瞬间引发诗人内心的凄寒,曾经年少有为,二十一岁登科及第,如今呢?久贬异地,壮志难酬,满腔热情被无情打压,满腹委屈无知心朋友诉说,内心怎能不顿觉凄凉呢?
二十三年的不甘与落寞,全被“弃”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个字是如此令人心寒、如何被动冷凉?开篇诗人直抒胸臆地诉说自己的悲酸过往,为诗歌的氛围染上了灰色的基调,沉重、哀伤。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人借用典故来追忆往昔。“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司马氏专权,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被杀害。后来,向秀路过两人的故居,听到邻人的笛声,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这里刘禹锡借典来怀念离世的好友,表达了对故人深深的眷念。而“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相传王质上山砍柴,遇二童下棋,便停下观看。等棋局结束,手中的斧柄(柯)已腐朽。回到村中,才知已过一百年,同代之人已都亡故。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物是人非,自己暮年还乡恍如隔世之感。
读罢前两联,诗人沉浸在过往与此时的伤感和怀念之中,但从第三联开始,情绪便发生了转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由悲情转为积极,为白诗中的愤慨与不平作出了宽慰。诗人在这一联中运用了四个意象,即“沉舟”“千帆”“病树”“万木”,这四个意象双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沉舟”对比“千帆”,这里的“沉舟”比喻亡故的好友们以及行将就木的自己,旧事、旧人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没,但“沉舟侧畔”是过不尽的、昂扬向前的“千帆”。
在奄奄一息的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里诗人将“千帆”“万木”喻为后起之秀,尽管在诗的表面笼罩着一层感伤,就其表里流淌着蓬勃向上,积极乐观的情调,劝慰好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世事的起落,人生的沉浮,都应该乐观待之。正是因为诗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使他相信即便道路曲折,但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成为了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的含义。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的思绪又重新回到宴会上,构思依旧紧扣当时的特定环境以及白诗的诗意。往事就让它随风飘散吧,未来还需继续奋勇前进,今日听到知心人为我惆怅、为我鸣不平,我心已甚为宽慰,即便这首曲有些低沉,但却包含着浓烈的真情,我们暂且饮下这杯美酒来振奋精神,迎接即将到来的欣喜或是悲伤。
生活在疫情初缓时期的我们,与日俱增的压力如磐石,一块儿一块儿地掉落在本已有些疲惫的肩膀上,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逆境之中,世界失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我们近几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不过是在成长的经历中留下的深刻回忆,督促你在面对未来接踵而至的挫折时,能有更加强大、更大从容的心态去战胜。
用一句老生常谈,却依旧充满力量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