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首《采莲曲》,艳而不俗,堪称“神作”,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湖平水色涵天色,风过荷香带叶香,凌水而开的荷花,是盛夏里最美的画卷。

而一袭青衣,穿梭在荷塘上的采莲女,更是画卷上不可忽略的美景。

很多诗人都曾以“采莲女”为题材,写下千古流传的佳作。

例如白居易,“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通过描写青年男女在荷塘上采莲相会的情景,刻画了一位娇羞的少女;

还有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景写人双管齐下,将活泼的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两首诗中的少女,一个娇羞,一个灵动,却同样体现了女子最美好的一面。

而除了王昌龄和白居易,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首《采莲曲》,艳而不俗,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翻阅诗卷,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描写采莲的诗歌,都与爱情有关。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白居易的诗作,还有汉乐府名篇《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表面上以鱼儿在莲叶间畅游嬉戏的场景,来烘托采莲的欢乐氛围。

而我们也知道“诗”最初便是用来歌唱的,这首《江南》在乐府分类中属于相和歌辞,也就是说至少是由两人合唱的。

也许是一男一女,也许是众男众女,再加上古代水边是最容易发生爱情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情歌。

如果说这首《江南》还有些争议,那么《西洲曲》则是妥妥的情歌了。

还有皇甫松的《采莲子》,“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崔国辅的《采莲曲》,“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等等,都是通过捕捉荷塘上的一个镜头,来表现少男少女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而李白这首《采莲曲》同样染了一层爱情的色彩。

诗歌通过描写旖旎的荷塘风光,以及岸上游冶少年的仰慕,将采莲少女明艳、活泼的形象如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李白这里特意点出“若耶”,不仅是为了交代行踪,更重要的是若耶曾经是西施浣纱的地方。

即使后人多指责西施红颜祸国,但她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李白这里以“若耶”为切入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施,采莲女美丽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更绝的是第二句“笑隔荷花共人语”,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齐下,一下子将美如西施的采莲女写活了。

诗人不唯绘其图貌,更欲夺其神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采莲女的活泼娇俏。

再来看颔联,“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是蜚声诗坛的丽句,历来为后人所称赏。

温暖的阳光照射着湖面,亮如明镜的湖面上倒映着采莲女明艳的妆容。

其次是“日”和“风”这两个意象,前者象征着光明和温暖,后者象征着自由和潇洒。

诗人以这两个意象来烘托采莲女,正表现了他的浪漫,以及对美的追求。

第三是空间上的营造,从“水底”到“空中”,不仅扩大了空间,更是营造了一种水光天色,浑然一体的氛围。

而置身其中的采莲女,形象自然是更加明艳。

短短14字便写尽了天水之美,着尽了采莲女之色,无怪乎后人评价“丽景丽句”。

诗人并没有接着描写采莲女,而是宕开一笔,将镜头切向了岸上。

诗人这里通过描写少年们的反应,进一步烘托采莲女的美好。

言辞含蓄,语气委婉,但这也正体现了少男少女的青涩,纯真。

最后的尾联“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画面转向了骚人,也就是诗人自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若耶溪上是一群美丽的采莲女,岸上的垂杨树下是三三两两的少年郎。

少年郎望着溪上的采莲女,而诗人则站在更远的地方,同时看着这一群少男少女,也许心底正感叹着“年轻真好”。

这一幕惊醒了诗人,他才恍然,“原来青春易逝”,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而第三联则是从岸上少年的反应,侧面烘托采莲女,同时也表现了少男少女间朦胧青涩的爱恋。

最后的尾联笔锋一转,流露出了一种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伤感。

但因为前两联写得太美,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尾联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