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清照同登八咏楼

公元1135年的春天,李清照大抵是不开心的。

大约半年前,这位晚年多舛的女词人,决定短暂结束流离的日子,寓居在婺州,也就是今天的金华。

婺州的春天很美。数次春游婺江、登临八咏楼,她把对命运、对家国的忧愁写进词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靖康之变,不止是北宋和南宋的分隔符,也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点。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秋,听闻金兵渡淮,李清照匆匆离开临安(今杭州),到金华避难。过去的几年,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二人四处奔逃,载着十五车金石收藏出走,一路颠沛,赵明诚离世,金石又俱失,最终李清照孑然一身。

这一次,她不再流浪,定居在婺州酒坊巷。

酒坊巷距婺江不远,想必李清照不止一次沿江探春。因此,便有了《武陵春》:

婺州优美的春光,抚慰了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凄苦,也勾起她内心无限的忧愁。

数月后,52岁的李清照,再次登上八咏楼。看兰舟争渡、碧空如洗,潦倒凄苦之愁与江山社稷之愁交织,留下心境截然不同的《题八咏楼》——

这一句,大有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尽显不让须眉的气概。

由此,一提到八咏楼,世人便会想起李清照和她的《题八咏楼》。

李清照不是第一个登楼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借楼抒怀的。

早在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八咏楼的建造者、东阳太守沈约便携高僧惠约登楼雅聚,留下一首《登玄畅楼》。玄畅楼,是八咏楼的旧称。

沈约不得其意而退守山林,登楼望远,他的心情是荒寒的。此后,他数次登楼,著有五言诗《八咏》:

吟罢,他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又以《八咏》中的每一句为题,作了8首长诗。时为绝唱,让玄畅楼名气大增,引得更多词人骚客坐舴艋舟千里迢迢而来,只为登临高楼。

唐代时,留下黄鹤楼千古名句的崔颢到此,在《题沈隐侯八咏楼》中,他说“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写的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

元代的一个秋天,书画大家赵孟頫登楼望远,看“山城秋色净朝晖”,望“西流二水玻瓈合”,眺“南去千峰紫翠围”,把金华山水之美好好赞叹了一番。

吕祖谦、唐仲友也先后来访,唐仲友也如沈约一般,洋洋洒洒写了8首长诗。

南渡时,李清照曾在《夏日绝句》中,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在后世与八咏楼有关的故事中,明代将领朱大典也许是最契合“人杰”标准的。

公元1646年,清兵围攻金华,朱大典据城固守,誓不投降。城破后,朱大典带家属及亲信,点燃八咏楼前火药库的引线,以身殉国,八咏楼也因此倾倒。

与家国共存亡之际,朱大典的心里吟诵的是否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穿越到当代,我们和她同登八咏楼,能看到什么呢?

八咏楼虽然不再是至高点,但风景依旧美丽。站在二层阁楼上,八咏公园尽收眼底,天空依旧如千年前的澄净,远处千峰如水墨点就,双溪风景尚好。乘坐婺州游船,随着微波荡漾,享大都市的极尽浪漫,观万家灯火的流光溢彩。

且不说水墨如画的城市风光,酒坊巷必将是李清照的最佳住所。她爱酒,或“沉醉不知归路”,或“浓睡不消残酒”。酒坊巷戚寿三酿的酒,酒香盖巷,非同一般,想必能成为她的桌上客。

她还爱金石,与赵明诚常“脱衣市易”搜求金石。酒坊巷的不远处就是古玩一条街,慧眼如她,必定能从中搜得珍奇宝物。

“水通南国”何止是三千里,金华早已跨越山海,义甬舟大通道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海铁联运线路之一,“义新欧”班列让金华制造远赴亚欧大陆。而不久的未来,金华或将成为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如果穿越到当代,李清照也许在金华就能品味五湖四海的饕餮美食。

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金华,古城醉酒、婺江泛舟、五峰观瀑、鹿田听雨,她又将吟出什么样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