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坛复古派领袖,李梦阳十首诗,情与理兼顾,又极具现实意义

他是明朝中期复古派“前七子”领袖,其诗一扫萎靡之态势,他的诗让明朝诗歌耳目一新,他便是李梦阳。他的诗歌强调真情,又重理,提倡社会功能性,值得品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明朝大文学家李梦阳的十首诗,体会其诗歌的情与理,相信你会有所触动。

李梦阳出生在我国的甘肃,地域气息造就其淳朴的性格。在其十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回到河南老家。自幼其家庭贫寒,但气节震动当世,因而得罪权贵而五次入狱,致使其晚年较为凄凉。几经沉浮,李梦阳看透官场的险恶,在嘉靖年间,他数次被举荐,誓不为官,以招待宾客,饮酒著述为乐。

李梦阳是“前七子”之魁首,以他为首的明朝文人发起复古运动,极力批判当时学界的种种弊端,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思想,创作出诸多学卷气浓厚的佳作,一举振兴明朝文坛。另外,李梦阳的复古思想并非只是文学,在复兴学术政治方面也得以体现。

前文说到,李梦阳文之推尊秦汉,因为秦汉之文承载着先贤之道,张扬传统儒学重文思想,反对宋儒主理废文,提倡恢复文学朴素精神,以挽救世道人心。再有,他摒弃黄老学术,反对宋明理学的糅杂,目的是很单纯的,以恢复传统北学的朴素与纯正,这是其复古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在诗学方面,由于当时诗坛以雍容典雅风格为主,反而忽视了儒家传统诗教作用。他极力主张诗歌的自身价值体现,为诗歌争取独立的地位。他反对诗歌歌颂太平盛世的台阁诗体,力倡教化功能,从而形成诗歌风雅观。

值得一提的是,李梦阳在诗歌创作方面,倡导诗歌的现实意义。在诗歌美的体现上,李梦阳推崇古诗的形容之妙,含蓄蕴藉之美。他善于从儒家经典中挖掘出诗歌的审美意蕴,注重体现诗歌独特的审美,而诗歌体现出的审美又能修身养性,体现出诗人的涵养与性情,还具有强烈的教化功能,这是其观点的妙处所在。

再有,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命题,在其部分诗作中,可以体现出人生道路与文化取向的反思,这主要以其人生轨迹和经历所致。他注重将视野聚焦在庙堂与民间之中,这样写出来的诗更具有亲和力。在诗歌探索方面,李梦阳写诗体现出不拘泥于诗歌的辞意和格调,久而久之形成成熟的诗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其一生较为悲惨的遭遇,又由于他亲身经历了下层百姓的生活,在其诗作中流露出同情的一面,因此他的乐府诗具有现实性和抒情性,抒发自己对当下时局的愤懑与忧虑,纪录了民间悲欢离合,是真情吟唱,又能够散发出自然、朴素的一面。

李梦阳的七言歌行是我国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他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思,不受古法的约束。他的近体诗以学习杜甫为主,注重忧国忧民的沉思与诗歌的精神,语言流畅自然,极具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体现李梦阳的才情,还能向世人展现出自己的胸襟。

不可否认的是,李梦阳的诗重情,他的诗来源于自己的真情流露,而非伪情,因此以诗鉴人,说明诗人是一位真诚的人;他的诗又重理,以诗言志,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他的诗具备教化功能,让诗歌发挥出社会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李梦阳在明朝中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诗人,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笔下的十首诗,体会其诗歌背后的情与理,读懂你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