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这首诗,短短20字,却含有无限童趣,值得你我铭记一生

清代大诗人袁枚的《所见》,它除了刻画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还表现了诗人一种“赤子之心”的真性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其实赤子之心不仅是儿童身上最为宝贵的地方,也是大人在经历社会种种后,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所以说它值得你我铭记一生。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唱着歌,忽然他闭口不唱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只想要捕捉的知了。)

(2)这首短诗又怎样的写作特点?

(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诗人的诗兴,写下这首“所见”。

一二句描写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出。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思是说,这位牧童忽然听到树上的知了鸣叫声,就想要捕捉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第三句是过渡,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综观袁枚的这首诗,短短20字,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还透露了诗人所寄寓的赤子之心。除了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外,它也很值得令大人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总的来说,袁枚一首写儿童的诗,也特别适合大人读,值得你我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