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诗歌鉴赏:题先大兄画桂花册

金英翠叶不凋残,留与炎方野老看。

(题目中的大兄指陈师曾(陈衡恪),“先”在此尊称死去的人。)

1958年章士钊第二次奉命赴香港传信,推测当时顺便携带作者《论再生缘》的稿件到香港。1960年,中山大学严厉追查在香港出版《论再生缘》一书的问题。

陈师曾:1876年3月12日生于江西南昌义宁(今江西修水),原名衡恪,字师曾、号朽道人、槐堂,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为陈寅恪的长兄。1883年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受张謇之邀到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跟从吴昌硕学画,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19年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陈朽画册》出版,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结识齐白石。1921年发表《文人画之价值》,出版《中国文人画之研究》。1922年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17日不幸染病,逝于南京,葬于杭州父母墓地旁边。

“金英翠叶不凋残”句中“金英”指金属之精华,在此指黄色的花。“金英翠叶”在此指桂花树,出自宋代任希夷 《赏桂》中“金英翠叶庇灵根,吹作清秋宝篆熏”而来。全句直译为(先兄画册中)桂树黄色的花朵、翠绿的叶子没有掉落。

“留与炎方野老看”句中没有用典,“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此处指广州。“野老”释义为村野老人,此处是诗人自称。全句直译为(先兄画册中的桂树)留给广州的我欣赏。

“闻有月中千丈树”句中没有用典,“千丈树”一般指喜树,在此指千丈高的桂树。全句直译为听说月亮中有千丈高的桂树,点化神话传说故事“吴刚伐桂”中的桂树而来。

“未曾攀折怕高寒”句中没有典故。此句为倒装句,根据其正常结构可以直译为因害怕其高大与寒冷,所以曾经没有人拉下来采摘而折断。

“崖壑幽姿影尚存”句中没有典故。全句直译为高崖深谷中幽雅的姿态现在还存在。此句与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的诗句具有共通的神韵。

“小山招隐事难论”句中“招隐”出自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指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此处是作者对长兄的怀念与幻觉。全句直译为淮南小山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的事情难以进行评定。

“画图流转关天意”句中“画图”特指长兄的《桂花册》。“关”有多种释义,在此指“涉及”,或者通“贯”为“贯通”。全句直译为先兄的《桂花册》流落辗转到我的手中是上天的旨意。

“珍重飘香纸上痕”句中“珍重”在此处指释义为“重视、爱惜”,而不是“保重身体”。“香”此处指挂花的香气,也特指《桂花册》的墨香。全句直译为我要爱惜墨香及《桂花册》上的痕迹。此处暗喻大兄陈师曾与作者从小长大、留学日本等共度的往事。

全诗借用“金英翠叶”和“月中千丈”典故对挂树的描写,在引用“崖壑幽姿”和“小山招隐”等典故暗喻大兄陈师曾的往事,抒发作者对大兄的怀念之情。

此诗借桂树“崖壑幽姿影尚存”的气节,彰显陈师曾的人格品性,为人与物聚合、情与境交融的典型代表之作。

(诗中《小五柳堂卷子》指朱庸斋的《小五堂说词图》,与《题先大兄桂花册》可为作者题画诗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对画面中江西省镇江市明清建筑群的粗略观感,借王安石《题西太壁二首》中的诗意,暗讽当时人民公社运动中损毁古建筑文化的负面影响。)

(朱庸斋:1920年至1983年,原名奂,字涣之。词学家、书法家、岭南文坛名宿。出身书香世家,为晚清秀才朱恩溥的儿子。曾历任广东大学、广州大学、文化大学等学校的词学讲师,并在家授徒,门人多人成为名家,1949年后曾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园林学会理事等职。著有《分春馆词》、《分春馆词话》、《朱庸斋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