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的豪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的长情;“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这是苏轼的洒脱。
然而这个多情又豁达的苏轼,有时候却顽皮得像个孩子,如同金庸笔下的老顽童,风趣幽默,调皮可爱。
苏轼与佛印是很好的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谈诗论道,也常常斗嘴调笑,你来我往,你输我赢,最后只相视一笑。
那一年,苏轼在江北瓜州任职,距离佛印所住的金山寺很近,只隔着一条江,他们俩经常诗书往来。
苏轼说自己在修禅,已经无畏世俗的各种流言,所有的嘲讽、痛苦、欢乐、荣誉等都已不能动摇他的心。
写完后,苏轼反复吟诵自己的新作,觉得十分满意,就派人送给了佛印。他想,佛印这个真正的佛家弟子,看了此偈,也一定会佩服自己这个业余的礼佛人。
没过多久,仆人就回来,手里拿着佛印的回批,上面只有两个字:“放屁!”
苏轼看了,顿时火冒三丈,立刻乘船过江,来找佛印理论。
到了金山寺,佛印的禅室却房门紧闭。苏轼正要推门,忽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有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顿时醒悟,自己又被佛印这和尚算计了。
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杭州有位大通禅师,道行高深,很多人慕名前往。但这位禅师持法甚严,要求所有来拜访的人,都要先自行斋戒,否则不予见面,女人更是不见。
苏轼听说后,玩心大发,他约了一群人前去庙里游玩,还带了一名歌妓。因为大家都知道禅师的忌讳,没有人进入庙内,只在周围逛了逛,就准备回去。
苏轼却不肯走,偏要带着歌妓进庙拜见禅师,大家还没来得及劝阻,他已经和歌妓大摇大摆地进去了。
大通禅师很喜欢苏轼的洒脱和通透,听到他的声音,高兴地邀请他进来。一抬眼,看到他身后还跟随一歌妓打扮的女子,顿时面露不悦。
苏轼却嬉笑着说:“大师不要恼怒,今日是我不对。但是只要您把打木鱼的木槌借给这位小娘子一用,我马上写一首词专门向您赔罪。”
禅师当然明白这是苏轼在捉弄自己,就问:“我若是借了,你写出来的我不满意怎么办?”
苏轼说:“那我就任您差遣,直到您不再生气为止。”
禅师听了,二话不说,马上把手中的木槌推了过去。歌妓俯身告罪,捡起木槌。
苏轼则要来纸笔,须臾间一首词就写好,递给了歌妓。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一个身姿妙曼的年轻女子,拿着一个和尚用的木槌,唱得一本正经,词却不伦不类。但这类似独白的唱词中,却含着一份佛心禅理,又带着一丝诙谐认罪的意味。这个画风,任谁见到都会忍不住大笑。
的确,歌妓还没唱完,大通禅师已经笑得前仰后合。苏轼这个调皮鬼,看到禅师笑得开心,冲歌妓眨眨眼,溜之大吉。
从此,杭州城又传出趣闻,苏轼带着歌妓见禅师,竟然没被打出来。就连苏夫人也为此笑了好一阵子。
苏轼的调皮,不仅在日常生活,就连在公堂上,他也能让严肃的公案变得妙趣横生。
当地灵隐寺有一个和尚,法号了然,虽然身入空门,心还牵挂着红尘俗世,不能一心修行。手中只要有点钱,就跑到城中寻花问柳。没有多久,他就陷入情网之中,迷上了一个叫秀奴的妓女。
为了能见秀奴,他花光了所有的钱。可没钱的时候,秀奴就不理他了,他只好借酒浇愁。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又跑去见秀奴,秀奴知道他没钱,就赶他走,他一气之下,失手杀死了秀奴。
当衙役将了然和尚捉到堂前的时候,由于挣扎,了然的袖子扯掉了,露出胳膊上刺的两行字:“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苏轼看了,觉得好笑。这和尚,俗心未了,偏偏遁入空门。于是他就以这幅对联为引,写了一个特殊的判词。
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一个普通的杀人案,却因苏轼一份别样的判词,在杭州城传了开来。
周国平曾说过:“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苏轼一生都童心未泯,所以经历了一连串的宦海风波后,他依然能含笑面对,“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