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佩索阿诗集》

这部诗集的作者阿尔贝托・卡埃罗于十九世纪末出生于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年幼时失去双亲,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乡下与一位年长的姑姥姥度过的。他只读过小学,以牧羊为生,二十七岁时便因肺结核而早逝。卡埃罗创作了一批语言平实、独具哲思的诗歌,它们全部被收入这本书中,包括《牧羊人》组诗49首,《恋爱中的牧羊人》组诗8首,以及其他69首诗,编为《牧羊人续编》。在一个诗人小群体中,他被奉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导师,这些诗人包括费尔南多・佩索阿、阿尔瓦罗・德・冈波斯、理查多・雷耶斯、安东尼奥・摩拉。

与他的信徒冈波斯在《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中所表现出的厌倦与悲观不同,卡埃罗的诗歌鲜少倾泻情绪,而是以自然客观之物为对象,试图去纯粹地“观看”事物:剔除主观性,抛却人为附加的意义,仅仅追求事物的“存在”,如他在诗中所写,“我们从事物中看到的只是事物”。同时他拒绝思想认识,不对事物进行任何归纳和推导,“我没有看见自然/自然并不存在……自然只是部分,并非一个整体”。卡埃罗以近乎无修辞的语言反复描述着他的这种态度,如果用符号学的概念来说,就是摒弃内涵(CONNOTATION),恪守外延(DENOTATION),“我村庄的河不会让你想起任何事情/当你站在它的岸边,你只是站在它的岸边”,“心灵、天空和土地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想多要一些,你只会失去它,并变得不快乐”,“蝴蝶只是蝴蝶/花只是花”。当然,完全没有内涵的外延并不存在,但卡埃罗会尽可能让自己对事物的反映贴近事物本身,这种纯粹近乎天真。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卡埃罗的纯粹与他的人生经历之间建立起一种因果关系,而在冈波斯的眼中,甚至连卡埃罗的外貌也浸染着这种纯粹:“首先是一双儿童才有的无畏的眼睛,然后是有点突出的颧骨,肤色苍白,有一种奇怪的,发自内部而不是外表神态的希腊式的沉静。……如果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的话,那肯定是他的额头――不高,但白得不可思议。我重复:正是他额头的洁白,甚至比他的脸色还要白,给了他一种崇高的气质。”

这是一个高度文学化的形象,就像许多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人公一样,在肺结核导致的苍白外表之下有着强韧的精神动力。他依赖着精神世界而存在,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其诗歌的人格化,没有他的这些诗歌就没有这样一个卡埃罗存在,于是,想象这样一个简单到极致的诗人是如何生活的也许很难,但却可以反过来,从卡埃罗的诗歌中见证他的诞生。1914年3月8日,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走到极高的抽屉前,抽出一张纸,一口气写下了三十多首诗,起名为《牧羊人》,而它的作者则被命名为阿尔贝托・卡埃罗,对于佩索阿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忘怀的时刻:他的笔下诞生了他自己的精神导师。或许可以再向前追溯:在1912年,佩索阿用一个异教徒的视角写了几首诗,这些诗歌很快被忘记了,但这位异教徒的形象却愈加清晰,这就是后来的理查多・雷耶斯。这些替他言说的诗人逐渐变多,诗风独立,思想各异,彼此对话,各自耕耘出一片精神田园,并将佩索阿本人胞吞在内,长成了一个比诗歌文本本身更活跃、更巨大的文学世界。佩索阿称他们为“我的文学异名”。

他用自己留下的两万五千字文稿写着一部这样的“小说”:互相结识的诗人们用自己的诗歌进行着哲学辩论,他们视卡埃罗为共同的精神导师,互相欣赏,彼此评价。通过这种叙事技巧,佩索阿不仅打通了自己的所有作品,还自我表演,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本人的新的佩索阿――“费尔南多・佩索阿感觉事物,但却不反应,甚至连内部的反应都没有。”正如惠特曼《自我之歌》里那个与作者有别的叙述者惠特曼一样,佩索阿笔下的佩索阿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另类建构和理解,甚至卡埃罗、冈波斯、雷耶斯等72个异名也都是如此。他们是佩索阿文本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诗歌中的感受、意识、智慧、幻想、哲思来进行叙事,他们的诗歌固然是最直接的文学创作,但这些诗人的形象和对彼此的评点更是文学的一部分,正如卡埃罗对冈波斯所说的那样――“我是我众多感觉中的一个”,从中可以看出异名和“笔名”的不同所在。尽管究其一生,佩索阿都是一个小职员,但卡埃罗们的生命却比他更长久和广阔,令他在死后被称为最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或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他和聂鲁达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纪的作家。

于是,那个苍白的牧羊诗人卡埃罗也就化入了这部诗集的每个字句之中,他的表情、言谈都像诗歌一样仿若“美丽的静物”,连同死亡也是。在这部诗集的最后,根据佩索阿的安排,卡埃罗在死亡之日口授了最后一首诗:“这可能是我生命里的最后一天/我举起右手迎接太阳/但我并非真的欢迎它,也不是向它告别/我只是表明我仍然喜欢看见它,如此而已。”直到一生的最终时刻,卡埃罗都在拒斥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学,然而他却不可自控地因肺结核这种早已被浪漫主义文学高度抒情化和象征化的病症而死,从而变得年轻、苍白,充满令人长久怀缅的力量,谁能说这一定不是一段佩索阿有意为之的文学叙事呢。